由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推動的「不對稱戰力」建軍計畫,其中跨11年度、總金額316億餘元預算,執行60艘「微型飛彈突擊艇」研製案,被質疑「人走茶涼」、「胎死腹中」;不過,軍方解釋,這是配合立法院決議,待海軍標出細部合約設計後將進行測試,日後再行編列造艦預算。

所謂「微型飛彈突擊艇」的構想是讓這些微型飛彈突擊艇在戰時疏散到遍布全台各地的小型漁港與觀光碼頭中,或是利用其吃水淺的特性,藏匿於沿岸淺水區內,在接獲作戰命令後,輸入敵艦坐標,發射飛彈,是典型以小博大的戰術。但被質疑的是這些微型艇的噸位小,耐波性差,台灣海峽又有大半年受東北季風、西南氣流雨帶影響海象不佳,在風浪較大的日子,這些微型飛彈突擊艇可能只能泊港而無法出海;且依據其設計,最多只能攜帶2枚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一旦發射完畢就必須返港整補,作戰效益備受質疑。

事實上,在李喜明任內「微型飛彈突擊艇」可說是幾乎已建案完成,由中科院和龍德造船合力打造的「原型」—「光榮之星 海上測試載台」在今年3至5月完成3次海試,預計下半年就要裝置中科院自製海用裝備海上測試;並預計2020年由中科院辦理小批量先導生產4艘載台招商評選及簽約,預計在2022年前完成作戰測評。如果測評結果符合海軍的作戰需求與作戰效益後,軍方規劃在2029年完成後續批量艦,56艘的量產。但卻被發現在國防部明年度預算書中相關研製、造艦預算,從原先可能的16億元大幅縮水至104萬元作業費,等同「先導生產4艘載台」的部份停擺,當然也使後續建軍期程受到延宕。

不過,軍方解釋: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2018年審查2019年度預算時決議,該案應先建原型艦,並且通過測評後再決定量產計劃;所以配合立法院決議,待海軍標出細部合約設計後將進行測試,日後再行編列造艦預算,無關人事異動。

中科院和龍德造船合力打造的「微型飛彈突擊艇」原型—「光榮之星 海上測試載台」。   圖:翻攝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