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業總會今(29)日召開「2019年工總白皮書」記者會,工總會對政府提出12項建言,工總會理事長王文淵也向政府喊話,他表示,面對國際經濟情勢變化不定,對產業界來說,最需要的並非政府多大的獎勵,而是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讓業界合理、合法的根留台灣,也才更能吸引台商及外資投資。

王文淵指出,美中貿易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升溫,已對全球貿易、投資、股匯市帶來嚴重的衝擊,不僅使全球經濟處在高度不確定性及下修風險中,更對全球產業供應鏈產生長遠的影響。他強調,最近日韓也在貿易戰 ,印度和美國也有貿易衝突,為因應變化不定的國際經濟情勢,產業必須要與時俱進,力求轉型及升級,包括產業升級及 AI 的運用 ,才能持續強化國際競爭力。

工總會發表的「白皮書」著重於台灣能源政策的發展,提出十二項建言:

一、全面盤點與解決產業長期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政府應就美中貿易衝突及科技對抗對台灣產業的衝擊,進行客觀、全面的調查,面對台灣投資環境,政府應儘速有效解決國內五缺及勞資、長照與環保等問題;對外應積極改善兩岸關係、爭取參與區域經濟組織,使台商在海外能享有公平的競爭機會。

二、因應國際新情勢,協助台商調整投資及營運布局

近年來大陸除勞動成本快速上升、各項社會保險稅費開徵、查稅力度強化,以及環保要求日益嚴格之外,台商也面臨大陸本土企業激烈的競爭,導致台商在大陸經營日趨困難。在美中貿易戰之際,政府必須積極輔導台商轉移或轉型升級。

三、務實檢討新南向做法

政府應就新南向政策進行滾動式檢討,並加速推動我國與新南向國家簽訂經貿協定,促進雙邊貨品、服務流動及排除貿易障礙,讓新南向政策有效帶動我國進出口貿易。

四、建構「AI」之學習與運用人才

目前全球AI的運算主機,有八成來自台灣,若再加上台灣的半導體實力,台灣有絕佳機會站在AI時代的制高點。但台灣目前產業AI化的挑戰有四,包括缺乏實戰人才、資料基礎建設不足、不容易找對問題、產業之間存有鴻溝。

五、客觀檢討國家能源新政策

雖然「以核養綠」公投通過,但政府依然拍板核電不延役、核四不重啟,雖然政府保證「2025年前維持備用容量率15%、備轉容量率10%」。然而產業界對未來電力穩定供應仍感憂慮。尤其美中貿易爭端導致大量台商回流,未來電力需求勢必隨之增加。因此,政府應根據用電需求及綠電建設進度,在維持供電穩定、及碳排放減量目標,調整各種能源發電的配比。

六、將超額稅收用於擴增租稅優惠項目

近年來政府稅入優於預期,2014年到2018年中央政府稅入超收逾3652億元,政府若將其運用於鼓勵民間投資,擴大租稅優惠項目上,長期而言,不但可以促進經濟成長與就業,也可以增加各種賦稅收入。 

七、檢討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草案適切性

環保署提出的環評法修正草案,除「允許任意第三人對環評審查結論或變更許可提起行政救濟」,以及「明定經訴願決定或判決撤銷確定者,其開發行為之許可或變更許可即失其效力」,更「賦予主管機關於審查時發現『開發行為對環境有重大不利影響』時,得變更或廢止原審查結論」。如依草案規定,恐使原審查結論動輒遭到變更或廢止,不僅將使開發單位的營運產生極大不確定性,更嚴重影響產業投資意願,所以政府必須檢討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正草案的適切性。

八、建請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

由於「財政收支劃分法」稅收分配不均,業者繳納的稅款幾乎全歸中央,地方分配的比例較低。而業者投資所帶來的如交通、環保、廢棄物處理,則仰賴地方處理,致地方政府對業者投資心生抗拒,動輒要求巨額回饋,使業者投資計畫受阻,或增加投資營運成本,財政部應加速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提高地方政府的核配比例,提升地方政府招商意願。

九、政府應協助中小企業解決傳承問題或妥善退場

我國中小企業多為傳統產業,面臨嚴重的二代接班問題。若企業因無法順利接班而歇業,恐導致專業技術流失及員工失業,甚至產生「斷鏈」危機,政府應針對無人接班的企業,建立媒合管道或設立企業傳承諮詢窗口,對無轉型升級能力或下一代已無意願接班者,應協助妥善退場。

十、建立完善的長照與育嬰政策

少子化不僅造成國家生產力衰退,更已成為國安問題。所以政府有必要提出有效的人口對策,規畫完善的長照及育嬰政策,以解決國內少子化、高齡化問題,讓年輕人都能安心工作、結婚生子,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十一、政府積極爭取加入CPTPP、RCEP

台灣年出口金額高達3300億美元,占GDP比重高達6成以上,但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國家卻只有九個國家,也就是FTA覆蓋率只有9.7%,遠不如日本23%、韓國64%,以及新加坡的77%。使台灣出口必須承擔較高的關稅,或比較繁複的通關程序,在國際上處於不公平貿易競爭的地位。因此,政府應積極爭取加入CPTPP、RCEP,並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消除台灣產業在全球貿易所遭受不平等待遇。

十二、兩岸應維持良性溝通、創造雙贏

兩岸經貿關係密不可分,雙方合則互蒙其利、分則雙受其害,因此兩岸必須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創造互信與合作空間,降低兩岸的緊張與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