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是清代時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台北到宜蘭 )的主要交通道路,它是清廷治理政策與先民由西向東拓墾的見證者,更在北台灣百年發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隨著公路興建,淡蘭古道連接台北宜蘭的作用漸失,隱沒於山林中,成為健行者口中的秘徑。直到它的人文與生態價值再度被挖掘,進行修復後,古道歷史風采才又重現世間。

淡蘭古道以古地圖的方式表達,北、中、南3條路線連接起北台灣東西向往來。圖:新北市觀光旅遊網/翻攝

淡蘭古道全長約200公里,橫跨現今北台灣4個行政區(新北市、基隆市、台北市、宜蘭縣),目前多數山徑仍是登山健行者的愛好秘徑。 淡蘭古道並非只有一條,而是3條平行東西向道路,各自起訖點不同,分別為淡蘭北路(官道)、淡蘭中路(民道)與淡蘭南路(茶道)。

淡蘭北路(官道)

以瑞芳為起點,經瑞芳、猴硐、雙溪、貢寮到宜蘭大里、石城,路徑演變受清廷政策、軍事策略影響甚深。現今我們認知的淡蘭古道北路是1807年開始修築,至1867年大致底定的路線,當時不但有官兵駐守,也是民間商旅往來的重要路徑,路面寬廣,是當時官方認定的北台灣東西往來要道,也是今日大眾最熟悉的淡蘭古道。

淡蘭中路(民道)

暖暖為起點,經平溪十分至雙溪到宜蘭外澳的道路,淡蘭中路是「生活民道」,為先民墾拓的遺跡,因為功能並非官方傳遞公文、軍事作用,因此道路狹窄,屬於山間羊腸小徑。淡蘭中路跟隨著步同地方族群聚落的興衰有緊密關聯,從早期的移民墾殖到械鬥,先民生活在中路沿途留下深刻痕跡,只是有些路徑隨著聚落消失,亦隱沒於荒煙蔓草中。

淡蘭南路(茶道)

南道以六張犁為起點,經深坑、石碇經坪林到宜蘭礁溪,與茶葉貿易有深切關係,故又稱為「茶道」,是茶商往來路線。遠在噶瑪蘭設廳之前,先民便持續入山種植茶樹,循陸路貿易往來。在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後茶葉經濟實力成長更為雄厚,終於促使官方正視這條路徑,1885年劉銘傳推動撫番等新政策,其中包括開築山道、派兵駐防,保護商旅往來安全,即北宜公路的雛型。

淡蘭古道標誌:雙扇蕨

照片為雙扇蕨LOGO,雙扇蕨是淡蘭古道常見的蕨類,亦是古道的官方標誌。圖:淡蘭道 Tamsui-Kavalan Trails臉書/翻攝

雙扇蕨為珍稀蕨類,俗稱「破傘蕨」,全世界只有極少數地區繁衍,但北台灣山區卻經常可見,淡蘭古道沿路更是容易發現它們蹤跡。葉子如同照片爲「二叉分枝」生長,是2~4億年前古老蕨類植物的特徵,說是蕨類活化石也不為過。

在暑假期間走淡蘭古道,將不只單純健行,還有多種活動可以參加喔!新北市政府以「走進淡蘭食光。時光」為主題,推展一系列活動,不但要走古道更要吃古道,品嘗在地高手的手路菜!另外,7、8月還有富有意義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可以報名,為古道修復盡一份心力,從不同角度看見在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