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日前出訪加勒比海邦交國時過境紐約,媒體除了關注小英視察外館及其公開活動外,另一焦點則放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的內容。何以一場演講會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必然有其觀察指標;直言之,蔡英文全場的語境邏輯與論述脈絡,是建構在台灣民主政治的價值理念與具體實踐的生活方式當中。

就歷史意義而言,輿論自然與彼時李登輝總統在康乃爾大學的政治高度進行比較,李總統的演說雖然為日後台海危機埋下了伏筆,但也從民主政治的觀點賦予了中華民國與兩岸關係新的意義。

深入觀察,台灣在經歷政治社會運動以及多次修憲的過程,逐漸從民主化的萌芽階段走向公民社會的內涵,太陽花學運可視為一個里程碑。民主化的過程也融入到兩岸關係的實質意義中,從黨國時期那種由上而下一言堂、某人說了算的模式或以中國為中心,也逐步被主權在民、本土化與主體意識所取代,陳水扁時期所主張的「主權、民主、對等、和平」以及蔡英文就任演說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則是這個路線最新的詮釋。簡言之,蔡英文的演講想要闡述台灣民主化在兩岸關係中的歷史傳承。

就時機與現實感來說,今年是台灣關係法立法四十週年,台美關係之所以在政治上出現高度友好的現象,也與當下的美中關係與台海局勢密切相關。習近平在十九大後一系列意圖改變全球政經秩序、區域權力平衡關係、兩岸政經互動的模式與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內涵等議題,都已經引發華府對於美中關係的反思,一場典範轉移在去年業已完成;換言之,美中經貿戰與台美關係其實只是這個結構轉化下的產物而已。

在美國認知中,中國的崛起不僅是透過美國所提供的「民主與市場紅利」而來,亦即過去柯林頓政府所採取的「接觸交往」政策,因此,華府進步主義者始終相信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將促成政治民主化或政策透明化。然而川普政府認為自由主義定義下的中國政策全然失敗,北京儼然成為現狀的破壞者,將對民主政治的普世價值帶來毀滅性的衝擊,西方學者多以銳實力概括中共現階段的擴張政策。

在北京採取銳實力攻勢下,美國與西方世界不僅深受其害,台灣更是首當其衝。在中共各項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媒體的綜合壓力下,台灣的民主政治性質也出現的質變,2018年的選舉延續而來的問題,諸如某些政黨傾中的立場、候選人用民粹與社會對立的方式進行群眾動員、特定媒體進行正製造神與炮製假新聞、紅色社會團體組織在內部進行分化與滲透,這些「扛著民主反民主」的行徑自然對台灣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性質造成挑戰。蔡英文多次提及北京目前改變台海現狀與紅色滲透的問題,除了向國際社會與美國輿論解釋「改變現狀的責任歸屬」,同時也說明民進黨政府的政治宣示與政策規劃。

小英的邏輯十分清晰,台灣的善意、承諾與不會走回對抗老路的立場不變,但在北京銳實力攻勢下「絕對不會選擇屈服」,這個態度具體呈現在習五點講話前後,其所闡述的「四個必須」與「三道防護網」的說法中。蔡英文想要表達的是,自己的戰略定力就是來自於政治的穩定與前後一致的邏輯,更重要的是具有可行的解決力,國安五法與即將推動的中共代理人修法則是具體指標。

言下之意,台美關係的重要性,不僅取決於台灣在第一島鏈上的樞紐地位,而是享有相同的戰略利益與民主價值,這是其他親中政黨或高舉發大財、兩岸一家親之類的政客無法比較之處,華府自然也看在眼裡,否則美國在台協會日前不會針對藍營候選人發表憂心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