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於十一日啟動的「自由民主永續之旅」,外界視為是展現近年來台美關係實質進展的契機,令國人感到欣慰的是,首站於美國紐約過境時,便傳出好消息。根據媒體報導,蔡英文總統將在我國駐紐約代表處出席與友邦駐聯合國常任代表的歡迎酒會,不僅創下我國總統首次在紐約會見友邦聯合國常任代表的紀錄,也是首次在我國駐紐約辦事處進行公開活動,視之為重要突破,並不為過。
眾所皆知,國家之間的官方交流,可說是一門講究藝術的儀式,無論是雙方會面的層級、地點,或是座位安排、各自發表的談話,都絕對不容許「脫稿演出」,原因在於,這是代表國家的行動。
在台灣的狀況中,由於1971年失去聯合國席次,以及1979年與最大友邦美國斷交後,加上長期面臨中國打壓,因此與世界主要國家的互動,都維持著「民間」或「非官方」的名義。這是不得不然的現實,無須苛責。台灣不是不想以官方身分和外國互動,但外交是雙邊與多邊的關係,必然要有共識與默契,才能實施行動,否則將會產生負面的效應。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15年元旦,馬英九政府時期的駐美代表沈呂巡,在未取得美方默契下,自行於雙橡園升起中華民國國旗,引發外交風波。美方不滿的原因,不只是沈呂巡的單方面行動,更是因為此舉將提供給中國做文章的好機會,可能影響美國對中與對台政策的節奏,讓中國有反擊的槓桿可操作。
由此可見,這一次蔡英文總統可以在我國駐紐約代表處公開接見友邦駐聯合國代表,無疑是已經取得和美方的共識,這也是蔡英文執政三年多以來,與美國建立起高度互信的展現;此外,以總統身分與友邦駐聯合國代表公開會面,也明顯是國家之間的正式官方外交行為。若再配合已通過的友台四大法案、軍售案、國艦國造案等,美國協助台灣邁向國家正常化,是十分明顯的趨勢。
當儀式性活動與軍事、法律都有著實質進展時,是否戴著繡有中華民國國旗、配色俗艷而無美感的帽子,其實是無足輕重的事情。
文/楊奕浩(留歐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