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美國總統川普的性格自大狂妄,有時甚至目中無人。他入主白宮,最讓人憂心的莫過於能否信任執政團隊與幕僚,在攸關國家安全與外交關係的決策尤其如此。上任前兩人,新手上路難免經過學習過程,縱使在很多外交場合或是「推特」的發言教人頭皮發麻、相當的「非典型」,核心國安幕僚也如走馬燈,換人如翻書,但至少政府體制仍發揮一定程度的約制功能。

例如川普曾經對諸如日本、韓國、北約等安全盟邦語出警語,要它們負擔美國的「保護費」;他也推翻前任歐巴馬時期推動的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轉而與加拿大、墨西哥重新協商「北美自由貿議協訂」;他決定開啟與中國的貿易大戰,背後帶有制衡中國在科技領域對美國全球霸權挑戰的戰略思考;最特別的是,他和包括金正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威權國家領導人稱兄道弟。但無論言行如何引發爭議,川普根本毫不在乎,苦的是幕僚和發言人在後面收拾爛攤子。

川普近日外交決策

但最近兩項重大外交決策的轉折與突發性,卻讓外界摸不著頭緒,一是原本川普在國安幕僚建議下,決定對伊朗進行軍事空襲,卻在最後關頭臨時喊卡。二是川普6個月底在日本大阪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時,一時興起在推特上向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發出邀請,希望在南北韓停戰線的板門店進行兩人的第三次會面。

這兩項外交決策的過程有著一個微妙的共同點,就是在伊朗空襲的選項上,川普原本是接受以國家安全顧問波頓為首的「鷹派」建議,最後卻接受其他管道的建議而中止。「川金三會」進行的同時,波頓人卻在蒙古,陪伴川普的是以國務卿龎培歐為主、較忠誠、聽話幕僚群。後來更傳出川普有意以平壤「凍結核武發展」作為華府可以接受的底線。這當然與過去美國堅持北韓必須「完全、不可逆轉、且可查驗的『去核化』政策」背道而馳,而且果真川普只是要金正恩「凍結」核武,形同承認北韓是核武國家。

這兩個重大決策過程,川普依賴的多是個人直覺,而非幕僚團隊的專業意見,有些不聽話的幕僚甚至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這也顯示經過兩年白宮的總統經驗,川普自認通過「菜鳥」階段,在某些重要決策上,他認為他與個別國家領導人的親近關係,可以跳躍傳統外交幕僚的政策建議,更有效率地達達成協議。

北韓、伊朗、中國之於川普

有些決策甚至與川普的連任選舉息息相關,例如川普在乎的就是宣揚他與金正恩的三度會面,做到前任美國總統做不到的事。而川普更是首位踏上北韓領土的美國總統。但回歸朝鮮半島爭端的核心問題,北韓的「去核化」迄今毫無進展。

在伊朗議題上,川普原本計劃撕毀核武協議,給德黑蘭施加極限壓力。但另一方面,他又無意讓美國捲入另一場在中東的戰爭。同一時間,在國安團隊裡「鴿派」和「鷹派」的角力之下,他又在開戰前做出立場反覆的決定。

對中國的貿易戰亦是如此。川普的團隊將貿易戰上綱至中國對美國霸權的挑戰,也直接批評「2025中國製造」和「一帶一路」。自封「關稅人」(Tarrif Man)的川普,仗著美國經濟面良好,失業率創半世紀新低,用「硬碰硬」的方式,屢屢以提高關稅作為談判手段。明知這是兩敗俱傷之戰,但川普自認美國受傷較輕,他有政治資本挑起美中衝突。

但隨著中國也採取報復措施,甚至直指川普的鐵票區農業州,美國連鎖和科技企業也上書川普,要求停止貿易戰。再加上在野的民主黨初選啟動,川普成為民主黨參選者共同的批判對手,讓他在對中國的施壓節奏上,也必須避免直球對決。

上述種種案例反映出川普壓根還是如同他所說的,是一個交易者(dealmaker)。無論是面對伊朗、北韓還是中國,他就是用施壓和好話並施、打打又停停並進,「黑白臉」兩手策略聯手的談判者,目標就是達成有利於自己的結果,然後轉嫁到連任選戰來加分。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白宮國安高層的替換率將一如過往。波頓下台的日子已經開始倒數計時。前不久台灣的國安會秘書長才在華府和波頓會面,創下台美國安高層會晤最高級別的歷史紀錄。但在川普不可預測的領導風格和用人哲學之下,白宮人事來來去去,台灣不能自滿於現有成果,反而應該更加審慎因應川普新的決策模式,將既有有利於台美高層互動的管道建制化,並且做好最壞打算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