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各種原因而留滯中國,需要海基會協處返台人數逐年增加。根據海基會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以前,海基會協處返台每年平均10多件,但是,到了2016年明顯增加,到了2018年,返台數量更較2016年增加近兩倍,而且尋求協助者大多是超過60歲的長者,可能是早期赴中經商,年紀大了而想回家鄉生活。
海基會統計,2013年至2015年,每年協處滯陸台灣人返台的案件大約10多件,自2016年開始增加;2016年有25件,2017年27件,到了2018年大幅增加至48件,今(2019)年到5月底為止,已經協處15件。
海基會副秘書長兼發言人蔡孟君今(10)天在例行記者會中表示,在大陸發展事業、生活的台灣人,因為積欠房租、重病住院、遭逮捕等各種原因,無法繼續留在中國,卻又無力自行返台,經過通報後,希望台灣方面協助,成為海基會的服務對象。
海基會分析,滯陸國人返台人數逐年增加,主要是早期赴陸的台商、台幹,如今年事已高、健康情況不佳,事業發展不順,又沒有足夠積蓄,導致淪落街頭,成為大陸社會問題的隱憂。隨著此類人數增加,中國的地方政府社會救助的壓力也跟著上升,據了解,不少中國的地方政府自掏腰包買機票幫助送返,不希望他們佔用中國的社會資源,也擔心衍生社會問題。
海基會進一步分析指出,除了沒錢買機票外,部分滯陸的台灣人也積欠可觀的醫藥費,成為醫療院所、社會福利體系的頭痛問題。而海基會的經費預算有限,但基於人道和大家同為台灣人的緣故,面對這些個案,除了請託當地台商協會協助募款外,亦協處大小事宜,出錢出力。
蔡孟君也說,有部分滯陸的台灣人與台灣家屬關係比較疏離,有些台灣親人不願意收留他們,因此,海基會成為協助轉介到台灣社福體系安置的重要窗口,爾後,再交由各縣市社會局或社福體系接手,尋找適當場所安置。
海基會強調,滯陸國人返台協處案件日漸增多,顯示中國雖然充滿發展機遇,但也存在高度風險。國人赴中尋求發展機會,應該正確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狀況,若面臨困難可以向海基會諮詢求助,海基會及相關部門會全力協處,希望他們還鄉後安度晚年。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目前也協助安置「台流」的服務。 圖:海基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