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語言哲學,說了不一定要做到,做的不一定有說過,敢說不一定能做到,念力治國聽了就開心。政治人物一直在重複某些事,他們繼續重複說,不管你聽不聽。喊了70年反攻大陸,解救苦難同胞的口號,是否有效果呢?因此,聆聽並不是重點之所在,因為政治人物不斷重複,漸漸地你就被說服了,不是以邏輯或理性來說服,他們從來不跟民眾爭論的。而只是透過重複,選民就被催眠了。

2018年高雄市長選舉辦了唯一一場辯論會,這場辯論成為選後熱烈討論的話題,民進黨陳其邁相較起來攻勢連連,展現了他對高雄市政的熟悉度,卻未能贏得勝選。韓國瑜力戰綠營鐵票區,不少韓粉心疼他表現不如預期,從韓國瑜在高雄市議會備詢產生不少爭議的情況來看,實際上就是準備不充分。在野黨議員的質詢火力全開,質疑韓國瑜的政見難以兌現。

平心而論,「辯論」真的可以檢視候選人事否真材實料。韓國瑜的舌燦蓮花在自說自話時很有用,一旦初選舞臺有「辯論」,真槍實彈辯論起來,本質畢露。國民黨向來重視倫理與名正言順的黨內潛規則,因此將公平競爭視為秩序破壞與解構團結的來源,為了尊重黨主席角色、顧及前輩面子、考驗後進者的態度,所以在初選過程中更重視協調的功能,深怕初選一旦弄假成真,將會破壞黨內團結,同時不利選後的整合。

關鍵在於,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但是千萬不可以對其他的兄弟扯後腿,這是基本原則。以宜蘭縣國民黨立委初選為例,呂國華與黃定和立場是要以全民調決勝負,全民調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也避免動員黨員投票時所造成的對立,李偉華希望黨員投票占三成,民調占七成,雖然還擺不平,但是展現民主風度。

然而,對於初選辯論的態度來看,李偉華已公開要求辯論,但呂國華、黃定和還沒有正面回應,就跟韓國瑜參與市長選舉辯論時的態度一樣。做為一個參選人,不願意直接面對民眾及黨內對手,並即時回應市民的各項提問,難免會讓市民懷疑,呂國華脫離宜蘭這麼久,對宜蘭還熟悉嗎?黃定和剛選上議員即要換軌,連政策牛肉都沒有。拒絕參加辯論會,這樣的參選人未來要如何質詢行政院長?如何面對市民的監督?

在此背景下,國民黨初選未曾考慮舉行政策辯論,在國民黨高層眼中,舉辦交互詰問以及媒體提問的辯論「將會破壞黨內團結與和諧」,取而代之則是乏人問津欠缺媒體關注的「政見發表會」。這種心態可從國民黨初選,淪為形式的政見發表會的形式看出端倪,在外界看來只是同溫層取暖而已,鴕鳥保守心態不言而喻。

平心而論,身為總統參選人,無論是誰,本就有義務向民眾清楚闡述政策,而政策辯論會能同時讓參選人表達在能源政策、產業規劃、都市發展、公民參與等議題上的立場,透過公開的討論、交叉詰問等,讓政策愈辯愈明,而選民也有機會透過觀看辯論的過程,對參選人提出的國政藍圖進行比較,從而選擇較為適合的人選。

仔細觀察,候選人的政見政策絕對值得檢驗,血脈噴張的「自經區」、「太平島挖石油上市」、「愛情摩天輪」與「旗津賭場」等政見,是否能夠落實。在不利的環境中,用誇張的政策跟口號領導群眾,執政後卻因為空泛不實的政策帶來反撲,中共黨史出現過毛澤東、習近平,韓國瑜的套路目前看來幾乎跟毛澤東、習近平一樣,超英趕美大躍進,中國製造2025,習近平的魅力強嗎?有夠強,但中國在他的領導下,中美貿易戰弄的戰狼都要出動。全台灣都知道「高雄發大財」,幾乎人人朗朗上口,韓粉每次喊這口號時都特別快樂。

更重要的是,黨內初選機制只有政見發表,沒有辯論就太可惜,選民少了一次檢驗候選人的機會。理想與現實感兼具,本文認為講求溝通、協調,理性說理才能讓政策往前完善。如果連場有意義的政策辯論都不敢舉行,還談什麼耳目一新初選或是和民進黨候選人一較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