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家長常有的一個心情是:期望孩子不受學習壓力的困擾,期望孩子可以有平順的人際關係,也期望孩子能平安快樂的成長,就是不希望孩子走了冤枉路。然而,好像說得再多,孩子的回應總是冷冷的依據:「算了,你也不懂!」,或是變的防衛性的保護自己,避開話題。家長們常問我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回到以往的親近關係呢?」

有效溝通需要(至少)兩個人的全心投入一段對話過程之中

諮詢親子關係的家長常關心一個情況是:「我都有好好跟孩子說,但一點效果也沒有,孩子後來甚至都不回應我了!」。經釐清,常可發現,家長基於善意的出發點,卻總是挫折於無法產生有效的溝通。我常提醒家長:「溝通需要參與對話的成員都具有溝通的『意願』,有效的溝通才有機會發生」。而缺乏意願的談話,不能稱得上是溝通,也許更像是經驗分享、說道理、或是草率的意見/建議,反而使家長想要協助孩子的善意打了折扣!

五個原則,助家長開始建立有效溝通

1. 溝通需要家長與孩子雙方均有意願。透過聽、看、同理的回應,可以幫助家長在溝通過程中,透過支持與引導,來提升孩子投入溝通的意願,增進溝通的效果。

2. 溝通過程中,當談論的事件或問題,孩子才是主角時,家長不要比孩子更為投入事件或問題,或是比孩子更為擔心和憂慮。反之,家長可以多使用輕鬆、詼諧或幽默的方式,引導孩子主動投入談論事件或問題。

3. 溝通要挑選對的時間點,當孩子在情緒的浪尖上時,家長可以選擇暫停溝通。舉例來說,在孩子的情緒不是過於高張或低落,或者,當下正在從事的事務不是過於忙碌或高壓時,家長可以試著開啟溝通,邀請孩子進入對話,這時的成功性也會較高。

4. 溝通需要抓重點,而且重點不須多,一次只談一件事情。大部分的人的注意力集中度都是有限的,當溝通變成發散性的聊天或說話,就會模糊溝通的焦點。一次挑一個主題、進行完整的溝通討論,是可以練習的重點!

5. 家長在自我情緒平穩時,溝通更容易事半功倍!家長可以緩和或安撫自己的擔心和憂慮,這份情緒平穩也是夠用即可,不需要完美。對於孩子來說,可以允許犯錯、接納不完美、同時能保持一定程度平穩性的家長,會是最有溝通吸引力的家長喔!

作者:劉彥君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劉彥君臨床心理師。   圖:劉彥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