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守護全民健保!健保署長李伯璋有話要說

健保每年依照公式計算調整藥價,導致藥廠大喊不敷成本,擬停止供貨或退出台灣市場,例如憂鬱症用藥「百憂解」表示只供貨台灣到年底,抗生素「泰寧注射劑」也於這個月起僅提供給合約醫院,雖然市面上都有替代的學名藥,但醫界仍質疑學名藥的藥效不如原廠藥,也有人擔心再這樣調下去,只會讓更多原廠藥出走,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調整藥價的背後原因又是什麼?健保署實際的作為又是什麼?《新頭殼》邀請健保署長李伯璋替我們逐一解答。 

醫藥資源浪費 多餘的支出是誰要負責?

李伯璋指出,實際上健保署每年依照一定的公式調整藥價,並非砍藥價,假使今年藥費規定是1600億,那民眾瘋狂取藥,醫師不斷開藥,結果藥品費用支出達1800億,超出的200億最後就會落到藥廠自行吸收,而到最後當藥價過低時,藥廠覺得不敷成本紛紛出走,到最後沒藥吃的還是病患本身。

原廠藥不堪負荷出走 學名藥真的頂替不了?

李伯璋指出,民國85年百憂解一顆49元,獨門獨市,醫生開給病人吃,直至原廠藥專利期過了之後,學名藥開始加入競爭,但醫師普遍認為原廠藥比較好,不信任學名藥,但他必須說,學名藥跟原廠藥真的一樣。

他舉例,米其林餐廳的牛肉麵與路邊攤的牛肉麵其實都很好吃,但一般人總會深信,較昂貴的東西品質一定更好,因此健保署調整藥價的公式需要兼顧原廠藥與本土製藥廠的合理利潤,只是說調整藥價之後,就是交由市場機制去決定存留,畢竟原廠藥營運成本較高,而學名藥成本較低,售價反而可以壓低。

李伯璋說,單就此次百憂解事件來看,全台有24%的患者在吃此款藥,而百憂解宣布退出健保後,醫界紛紛出面指稱學名藥品質不如原廠藥,此時,食藥署應該第一時間跳出來講清楚,要讓民眾有感,包含學名藥的成分、品質與原廠藥一致,讓民眾不要恐慌。

本土製藥廠也是,當專業醫師都有這樣質疑時,如果一直保持沈默,民眾也真的無法相信學名藥與原廠藥一樣,到最後就會變成各界認為砍藥價、健保給付低、逼走原廠藥等這些都是健保署製造的問題。

一顆藥比糖果還便宜 藥價黑洞問題沒藥醫?

李伯璋提到,儘管健保署調整藥價,但是每個藥廠做生意時都有不同的考量,是用不同的心態在販售,其背後其實都是靠市場機制在運作,一般來說公司雖有公司的檯面價,但在商言商,當健保署給付給醫院,醫院再付給藥廠,而藥廠出於競爭或是醫療院所大量採購而將價格壓至最低時,就會形成好像是健保署砍藥價,導致出現一顆藥比糖果還便宜的現象。

他指出,一顆藥比糖果還便宜的說法,對健保署是一種侮辱,對產業也是一種侮辱,廠商出於競爭要賣給醫院多少錢也無從可管,只能提醒不要再惡性競爭,但通常到最後藥價差都被醫院賺走,藥廠不堪負荷當然就出走了。

那健保署無法控管藥廠與醫院中間的藥價差不要這麼大嗎?李伯璋說,其實管控藥價差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藥廠都希望政府使用公權力去制衡藥價差,但醫院認為健保署不應該插手管這事,像是大型醫院規模較大,進藥量大,價格就比較便宜,至於一般診所的購買量少,所以買賣的價格就會不同,若健保署插手制衡藥價差,統一比率,其他大型醫療院所當然不平衡。

李伯璋強調,目前他們只能更努力的去做,配合當今醫療生態去做調整,加強開源節流,把節省下來的醫療點數,用於提高急、重、難、罕病以及複雜手術給付,也讓醫院不會在乎藥品的收入,但當然健保署也是盡力而為,畢竟如果你是公司老闆,你也會想哪裡有錢就從哪裡去賺。

省去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雲端藥歷立大功!

雖說藥品費用佔總額四分之一,但能從哪裡省就從哪裡省,為了避免民眾重複用藥、浪費藥物,健保署實施雲端示醫療系統新增主動提示功能,也就是說,當病人看診時,醫師可以了解他在其他院所看診的用藥紀錄、檢查,避免重複開藥給患者或多做檢查,且明文規定,醫師必須主動提醒患者還有多少用藥,經查不調閱資料就重複開藥或檢查,申報健保點數將不予給付。

李伯璋說,他的觀念就是不要等到錢都花完才來決定,而是提前預做準備,把不必要重複的用藥能不用就不用,醫生盡到專業責任與提醒,而民眾也要有自我保健的意識,配合政府推出的政策,才能共同守護全民健保。 

健保署長李伯璋。   圖:閻芝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