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腿在沙發上,抱著抱枕的她,思緒飛到另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裡,時間暫停了,故事像錄音機一樣反覆播送,一次又一次地,一遍又一遍地,陷在對方的眼神、口語表達及身體動作中,那種只有對自己所展現出的,僅彼此知道、微妙的情愫裡,她說那種感覺就像在一杯白開水裡被悄悄地注入幾滴酸甜檸檬汁,只有給的人知道,也只有喝的人知道,可惜結束時,也只有給的人知道,只有喝的人知道…

她很困惑,抱緊著那些線索不放,像是一放開,那段經驗就會消失一樣,像是一放開,被喜歡過的證據就會消失一樣,她重複地回憶及確認:「他喜歡我嗎?」、「有好感嗎?」、「是我自作多情嗎?」感覺上她渴望有人幫助她離開那個空間,但也害怕有人幫助她離開那個空間。

現代生活步調快速,似乎感情也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見感情結束的莫名其妙,找不到原因或是得不到對方回應的傷心人,確實!找到一個可歸咎的原因,會讓心暫時得到安放,但當心無安放之處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相信當情緒稍微緩解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將一直看往對方的眼神慢慢地轉向看看自己。知易行難,要怎麼看看自己呢?我們可以從理解開始。依附理論(Bowlby,1969)指出我們在幼時經驗到並形塑起的人際風格,將會長久影響我們在關係中的互動,成人依附風格內含兩種向度(Brennan,Clark,和Shaver,1998):

1.焦慮向度

指的是在跟特定對象的關係中,個體因害怕失去關係而感到焦慮的程度;焦慮程度高者經常處於擔心他人不予理會或是背離的感受中,尤其當遇到有壓力情境時(害怕與不確定感),更容易激發此焦慮的感受與經驗。

2.逃避向度

指的是在與特定對象的關係中,個體對於親密的限制性程度。逃避程度高者經常認為自己是被對方拒絕的,而相對地,他也表現出不願意與對方親近,刻意疏遠,或是不會因彼此親近而感到高興,甚至也有可能出現躲避對方的行為。

從對於理論的基本理解,能幫助我們開啟對自己在焦慮及迴避向度表現的覺察,並開始練習用不批判、不羞愧、充滿興味的眼神問問自己在每一段關係中的感受,有哪些一致的感覺或不一致的感覺?有哪些一致的互動跟不一致的互動,好奇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怎麼發展出來這些感受的呢?或是這些互動又是從哪裡學到啊?

當試著了解並貼近自己時,她說:「我發現好像被喜歡是很難得的事,有人喜歡我,一定要好好抓緊!」好像不相信自己就是那麼理所當然的被喜歡? 她說:「我想到有個我被當作小公主的地方?」在哪裡呢? 她說:「一個從小被我遺忘的地方,我想回去看看了。」此時,她又流眼淚了,但我相信這次眼淚要說的話不再一樣了!

作者 : 李婕寧 國泰醫院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

李婕寧臨床心理師。   圖 : 李婕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