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21)日至26日將對歐洲三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今年中國國家元首的首訪,其中又以頭四天在義大利的行程最受矚目。儘管義大利政府內部仍有分歧,但兩國屆時料將簽署諒解備忘錄,昨天習近平並已先行在義大利《晚郵報》發表署名文章配合造勢。

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與全球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職簽署170份合作文件。歐盟目前則有13個較小的成員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義大利將成為簽署該備忘錄的最大歐洲國家,成為首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七大工業國(G7)國家。

香港《南華早報》披露,中義兩國的合作項目可能涵蓋義大利的熱那亞(Genoa)、巴勒摩(Palermo)、第里雅斯特(Trieste)及拉芬納(Ravenna)等4個港口。

根據路透社、美國之音(VOA)的報導,義大利此舉令歐盟,尤其是美國感到不滿和憤怒。華盛頓擔心義大利可能出賣敏感技術和關鍵基礎設施給中國,《紐約時報》更直指,如果義大利加入「一帶一路」,代表中國打破曾主導全球的經濟聯盟,對向來批評「一帶一路」的美國川普政府也是一個沉重打擊。 

美聯社引述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加雷特·馬奎斯(Garrett Marquis)提出警告稱,「一帶一路」是一項「中國製,為中國」的倡議,不太可能給義大利人民帶來任何持久經濟利益,長期而言可能會影響義大利的國際聲譽,這是一個「虛榮項目」(vanity project)並有「政治風險」,義大利應該避開。

德國之聲(DW)也提到了德國政府的擔憂稱,做為工業七強之一,義大利此舉明顯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徵意義,不僅加大了主要西方國家之間的裂痕,也凸顯國際地緣軸心正在發生轉移。

導報指出,在最近發布的戰略報告中,歐盟表達了對中國的強硬立場,將中國列入5G等關鍵領域的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訂於3月21日舉行的歐盟峰會也將「如何以共同的聲音與中國打交道」列為主要議題,怎知偏偏在這個時候,義大利卻要「自行其是」,最終仍決定靠向中國。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盧可瑞(Lucrezia Poggetti)質疑,這份備忘錄措辭含糊,缺乏義大利本地企業參與的具體承諾,正好證實歐盟各國的疑慮,也就是中資才是「一帶一路」的主要受惠者,期待簽署備忘錄就能獲得實質的經濟利益,「顯然過於天真」。

義大利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則強調,此協議將給義大利帶來龐大的市場,與其被新的貿易路線繞道而行,義大利的港口可以「作為新絲路的天然目的地,從其地理位置中獲益」,義大利「不想錯失良機」。

但他也不忘試圖安撫歐盟和美國,孔特表示,義大利與中國簽署的商業和經濟協議,不會是一項有約束力的協議,而僅是一項框架協議,不會對義大利的地緣政治立場產生影響,也「不意味著我們今後會被強迫做任何事」。

新華社今天則登出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專訪稱,兩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擁有堅實基礎。孔特也承認這是「義大利的戰略選擇」,但他並表示,與中國簽署有關協議不會對義大利與西方盟友的關係構成威脅,這是「純經濟和商業性」的,與義大利在歐盟和北約中的地位相容。

事實上,近來義大利國內也出現不小的反彈雜音。像是聯盟黨領導人、副總理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即表示,他不願意「外國公司殖民義大利」。參議員坎貝爾也說,基於對「中國共產主義專政」的不信任,他反對義大利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的相關協議。

報導提到,美國和義大利一些官員甚至形容,中義的「一帶一路」協議恐成為中國滲透義大利經濟的「特洛伊木馬」。但相較之下,義大利現政府中寄希望於通過向中國靠攏來提振經濟的聲音,顯然還是佔了上風。

德國之聲報導指出,與義大利政府重點期待經濟上的效益不同,在中方眼裡,將義大利拉入支持「一帶一路」的俱樂部,還有更多政治上的考量。

分析認為,義大利的背書意味著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向歐洲腹地挺進了一大步。這對中國、對習近平或是一步好棋。即便「一帶一路」受到造成債務陷阱和政治依賴性、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批評,西方媒體甚至視為「沒有炮艇的新殖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