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讓漁村「發大財」
走在台灣的西部沿海鄉鎮,常聽到鄉親都會自嘲自己的故鄉是「風頭水尾」,就是海風很大、水資源很缺乏、不利耕作的地區,有些區域還面臨地層下陷的困境。所以台灣西部沿海已經出現人口高度外移的「極限村落」情形。在外國有許多的偏遠社區,因為再生能源得到振興的案例,台灣也開始有這方面的努力,比如說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台東達魯瑪克部落、花蓮南華村、日月潭伊達邵部落…等,都是我盡力協助的社區。
對沿海鄉鎮而言,我認為海洋能源最可以促進漁村社區的復興,以丹麥為例,距離首都4小時車程的艾斯貝格,從一座充滿魚腥味的北海邊小鎮,經過近20年努力,便成綠能產業重鎮,11萬人的城鎮,約1萬人的工作與離岸風機有關。如果推動海洋能源,對台灣苗栗、台中、彰化、雲林沿海城鎮帶動的就業機會,保守估計超過兩萬人,比經濟規模龐大的台塑六輕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還多,而且是可以減少燃煤發電污染的綠能產業。
海洋能源發展初期需要優惠的費率支持
有人認為躉購費率太高,但我們可以看看德國的歷史經驗,依德國駐台辦事處說明:圖三(左上)離岸風機一開始躉售費率在0.15歐元(5.27台幣)的時候,無法吸引廠商投資。一直到2012年,提升到0.19歐元(6.67台幣)左右才開始有廠商投資。等到廠商開始建置之後,成本才開始下降,現在裝置到7.7GW。台灣圖三(右下)則是才開始做剛了兩支示範機組8MW,如果大幅下調,恐會重蹈德國2012年之前的覆轍。
台灣有成熟的鋼鐵、造船業,絕對有成為亞洲風機重鎮的實力,颱風與地震甚至可以考驗我們的工業技術,但是在經驗成熟之前,需要與經驗成熟的外國廠商合作。之前的優惠費率讓風機大廠西門子在台灣投資組裝廠,目前算是有領先亞洲各國機會的產業,離岸風機是中鋼近年來除了鋼鐵業之外的最大投資。再生能源甚至可以帶動台灣產業轉型,在整個亞洲的海洋能源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莫錯失地方發展良機
除了海洋能源開發直接就業之外,海洋能源所提供的回饋金,若運用得宜,可以協助漁村做好海洋資源復育工作,也可以創造生態保育與發展藍色漁業的契機。如果看國際上的經驗,就可以知道我們的方向是對的,應該加快腳步,不要因為奇怪的謠言、抹黑而阻礙海洋能源經濟發展的機會。
(作者:立法委員 陳曼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