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反核運動至今已將近40年,且經過車諾比、福島核災,過去反核似乎已經成為大部分人所認定的普世價值。但由於「看得到」的空汙問題日漸嚴重,加上產業界害怕缺電等疑慮下,「以核養綠」公投正式通過,核能這個選項又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但它到底能不能解決台灣的能源問題?

火力發電容易造成空汙,且近期進入冬季,東北季風與低壓來襲,汙染物不易排出,天空灰矇矇的一片,汙染就更「看得到」,但這些空氣汙染問題,推動非核家園的執政黨卻無法立竿見影的改善,也就引來一片罵聲。

核能發電,在鈾礦開採、核廢料處理上都是重大汙染,核廢料問題至今無法解決,而有專家也提到,廢料的處理大概要花上除役費用的10倍以上。但,一般民眾不會接觸到鈾礦,更不會接觸到核廢料,並沒有切身的感受。

可是空氣汙染卻是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口呼吸的空氣,都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細懸浮微粒(PM2.5)更是被證明會致癌,且自2004年開始,肺癌已經連續13年蟬聯國內癌症死亡人數第一名,因此對空汙的不滿,將直接反映在能源政策上。

看不見的核廢料無法處理,整體環境遭殃受害也給下一代留下問題,但民眾幾乎不會感受到。空汙就不同了,眼前鐵錚錚的懸浮微粒,直接影響到身體健康,所以,能源政策一直都是場價值選擇的鬥爭,「是要債留子孫還是自己承受?」這個問題也不斷出現在討論題目中。

如果要朝向非核家園路線前進,政府就必須加快腳步,提出完善、且能讓社會大眾信服的能源政策,在廢核前提下,能夠保持能源穩定,卻又不造成空氣汙染的解方,讓民眾切身有感,或許才有機會挽回低迷的士氣。否則,人民對政府提出的國家能源政策,終將不被信任與支持,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拉鋸也永遠不會停止,甚至成為社會最大的問題。

延伸閱讀:

核電喪鐘/台灣的核電政策 從反核到以核養綠

核電喪鐘/核不核?從韓國看台灣 節流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