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朋友A告訴我,他最近在追一位大他10歲的姊姊。相對於剛踏入職場不久的友人,姊姊更懂得獨立、對生活上的大小事都有自己的立場跟想法。雖然姊姊也有給友人一些機會,但他仍然追得很辛苦,經常會覺得自己很多地方表現得不好,必須要反覆證明自己未來能夠帶給對方好的生活。在一次談話中,他提到這位姊姊跟前女友以及其他有過曖昧關係的女生都存在一些共同特質,都是很具有挑戰性的對象。

這樣的對象會激起他想要努力得到的慾望,當獲得零星回應時,就會促發他更積極的表現自己,小至溫馨接送情、大至買高價的禮物;當感受到對方退縮時,心情就會跟著起伏不定、認為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應該要再更怎麼樣一點才對。雖然當事人可以感受到自己是痛苦的,但仍然無法跳脫、離開這樣的關係,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致命的吸引力。

這位姊姊讓我聯想到另一個男性朋友B,幽默、風趣、有主見。一直以來都有幾任交往對象,但到了適婚年齡仍然不願意進入婚姻。在跟最近一任交往三年多的女友分手後,他提到不知道為什麼要給對方承諾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在關係中,偶爾就會想要有一個人的空間,雖然不排斥穩定的關係,可對於承諾總是覺得遙不可及。

問題出在缺乏安全感

這兩類人雖然行為表現相反,但本質上經常在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只是其一想要緊緊抓住別人,另一則是不想要對關係負責。心理學家約翰ž鮑比提出依附理論,將個人對於情感連結的需求主要分成三種類型,這兩類人分別是逃避型依附以及焦慮型依附。焦慮型依附者積極渴望建立親密感,但總是會小心翼翼關係中的大小變化,過分在意關係裡的衝突、產生負向情緒,也容易歸咎於自己,這樣的人存在強烈的想被愛、被認同的心態,對愛的需求也容易像無底洞一般無法滿足;而逃避型依附者習慣在關係中保有距離感、自由的空間,害怕太過親近、被控制,有較高的警覺性。

若能夠辨識出自己的依附類型,可以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以及在關係中的限制是什麼,也可以覺察吸引自己的對象,較常是何種類型的人。就如友人A後來意識到自己具有喜歡探索新鮮事物的內在,但過去安穩的成長環境讓他變得害怕嘗試,而那些吸引他的人往往具備他內在渴望的特質。瞭解這一點後,對方令他瘋狂的吸引力就漸漸平淡了許多,因為自己也能長出跟擁有喜歡的生活,不再需要緊抓不捨原本不適合自己的關係。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著作中提到,無論是誰都需要安定與變化兩者,而不是其中一方,一旦一方的程度超過負荷,只是消耗身心能量,人生只會變得索然無味,能在兩方取得平衡,才能更自在地與他人建立美好的關係。

作者 : 臧翊真 臨床心理師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臨床心理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刊出)

臧翊真臨床心理師。   圖 : 臧翊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