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網路遊戲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不管是卡牌遊戲、RPG或是掀起熱潮的電競遊戲都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對大多數人來說,玩網路遊戲是種紓壓、無害的嗜好,然而玩遊戲至上癮的「網路遊戲成癮症」會造成逃避負向情緒和忽視交際及日常生活,今年3月份,衛生福利部也跟進世界衛生組織,將「網路遊戲成癮症」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快檢視自己是否有這五項狀況,小心患上網路遊戲成癮症!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說明,專注或過度使用並不一定會有問題,「過度使用」也不一定不好,但當影響到日常作息及角色功能的行駛就要注意,當有「久坐造成的痠痛」、「缺乏運動」、「精神不集中」、「缺乏睡眠」、「忘了吃飯或是不良的進食習慣造成的體重上升或下降」這些症狀出現時,代表玩遊戲的時間跟心力太過了!

根據德國《發展醫學與兒童神經學期刊》的新研究的調查指出,網路遊戲成癮是一種複雜的情況,在樂趣變得失控,陷入癡迷時會出現,過度沉迷於遊戲可能造成逃避負向情緒和忽視與學校或工作有關的責任,甚或是基本身體需求。研究認為這樣的定義是個好的開始,但仍不夠充份。例如,手冊未充份說明可能存在的惡性循環。不良的社交能力和低自尊導致迷戀遊戲,結果削弱了社交技能,進一步強化了成癮。來自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報告也提出,這樣的「電子藥物」逐漸破壞了玩家的工作和個人生活,在缺乏時還會出現戒斷症狀。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陳質采醫師說明,除了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外,ICD-11(國際疾病分類),也更早將之列為疾病。遊戲成癮患者通常從遊戲中得到大量的回饋(如:快樂、刺激感),這些不斷、直接且強烈的回饋,則會讓患者持續想玩,如此惡性循環,當想玩的念頭失去控制,就成了行為成癮。因此陳醫師強調,玩遊戲的時間長短固然須重視,但更重要的是注意當事人是否因此忽略本身覺得重要的事(如工作、學業…等),而無法自拔,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提醒,網路遊戲成癮會因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研究考量有所差異,這易造成在定義上有些分歧,例如:電競產業發達的韓國,選手每天練習的時間可能就超過標準。同時在研究中,對於成癮症狀,也應考慮與憂鬱、焦慮、過動等症狀的因果或重疊,例如: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困在自己的世界(持續進行遊戲)中,不想與外界有所聯絡,那都是需要注意的。

延伸閱讀:

機車駕照吊扣禁持汽車駕照騎機車 交部:年底前上路!

開放中橫便道通行中巴 中市府:最快10月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