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斷進步,近年出現不少具有療癒功能的發明,包括陪伴機器人與當紅APP「旅行青蛙」,但這些真的能療癒人心嗎?他所滿足的到底是我們哪種心態?但依照科技成長的速度,也許有一天,這些新科技將成為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事物。
機器人的陪伴真的可以嗎?這幾年機器人的進步讓Pepper、Jibo等可愛外型的機器人成為媒體焦點,其中主打「陪伴」功能更是網上熱議話題,但這樣的陪伴真的能讓人有感?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林彥鋒指出,其實人的一部分安全感來自「互動」,與人互動的重要性不可忽視,而這些陪伴機器人目前能做到的,主要就是監控生命徵象,協助醫護人員工作,並且對有需要的人提供生活協助,談到對於機器人能剖達到「情感依賴」的程度,林彥鋒說,這就得等到科技再進步一些,讓機器人的人工智慧有辦法脫離制式化回答的狀態,也許情感依賴就比較容易成立。但機器依然無法取代人與人相處,唯有情感相互碰撞,才能真正讓人擁有完整的安全感。
機器人能做到什麼
精神科醫師林彥鋒指出,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機器人的功能也一直在進化,但目前AI人工智慧仍帶有一絲冰冷的「科技感」,因此再對話只能以較生硬的方式進行。不過現在的機器人對醫護是有幫助的!林彥鋒提到,陪伴機器人可以提供生活協助、照護居家安全等,甚至是成為使用者訴苦的對象,讓情緒得到宣洩,獨居者或長者能藉此增加生活中的安全感;但如果要達到如同人一般的「情感依賴」就比較困難,因為情感依賴還牽涉到使用者對於機器人的看法,也要認同機器人的功能,舉例來說,機器人可以是下棋高手,但在跟機器人下棋時難免會有疏離感,如果面對的是人,在遇上困難時會有苦惱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的碰撞就會使人覺得「好玩」或是「有趣」,透過這些「有情緒的互動」才能產生情感、產生依賴。
獨居、長者為何不安?
有關長者與獨居者的不安全感來自何方,林彥鋒說明,其實年長者的不安全感來自疾病影響、健康退化、周遭生活變遷、朋友離去、面對死亡的恐懼,還有在家庭中角色的轉變,及家人的疏離,這些都讓長者認為自己不如當年勇,活力不再,使為護自身安全的能力喪失,進一步出現無法跟上社會腳步的情況;而獨居者欠缺的則是與人互動的溫暖,這些都會使人感覺到不安。
如何改善長者的不安全感
談到要如何改善不安全感,其實醫師建議,還是要多陪伴!林彥鋒表示,無論是心理層面或是生理層面,不安全感都能透過與人交流獲得改善,在臨床醫學上,改善不安全感最重要的,就是跟這些人說「我保證」,讓這些有著強烈不安全感的人感到安心,後續進行的治療則是要同理其內心感受,並彌補心中失落感,由於台灣的社會氛圍容易使人壓抑真實情緒,不容易抒發情感,醫師會利用語言讓這些有強烈不安全感的朋友說出內心話,減少焦慮感,因此想讓身邊的長者、朋友增加安全感,不妨坐下才談談心,多花些時間陪伴,讓心牆瓦解,才能有效的幫助他們改善心理狀況。
機器人對醫護助力大
說到陪伴,雖然機器還是比不上人類,但還是對醫護工作有所助益!林彥鋒指出,若陪伴機器人具有照護、監測生命數值等功能那會是醫護人員的好幫手,尤其是攝影機與生命數值的偵測,對長輩的照護具有實質幫助,以臨床經驗來看,長輩要住院或是進到療養院中,多半是病況嚴重,並且生活字理上出現困難,但還是有些年長的朋友還未達到這些條件,卻又是獨居的狀態,這時機器人就能夠提供幫助!而且只要有電就能運作,在臨床上人力不足時也可以是狀況用機器人做補充,數據上也能夠提供比較精細的偵測,為醫護人員提出健康警訊,未來若能夠普及或是讓AI人工至會更人性化,那在醫療科技上會是一大福音,只是機器始終無法取代人類的工作,但能夠幫助醫護的工作更加順暢、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