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禁止美國企業銷售零組件給中國通訊設備廠中興通訊,掀起中國全民對技術過度仰賴外力的憂心,不過分析認為,這件事更說明了中國企業文化需要改變,並從人治走向法治。
美國商務部指控,中興通訊非法向伊朗出口產品被查獲後,去年承諾解僱4名高管,並處罰或減少35名員工的獎金。但中興通訊3月承認,只解僱4名高管,未處罰或減少35名員工的獎金,美國決定對中興通訊祭出7年禁售令。
中興通訊「禁購令」正值中美貿易對峙之時,不少人認為中興通訊在中美兩強的鬥爭中成為祭品。不過,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劉裘蒂認為,這件事暴露中國企業在進軍國際時的短處,也就是「缺乏法治精神和內部監管機制」。
他表示,中興事件可以作為帶動中國企業告別「野蠻成長」思維的祭禮,甩棄抄捷徑、急功近利的心態。光在技術和利潤上拚死彎路超前,而沒有法律體系和商業規範在背後支撐,很難想像如何創造長久的企業價值。
劉裘蒂指出,對中興的調查自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時期就開始,早在2012年中興便出現在美國政府的警戒名單,2016年美國政府正式提出起訴,中興理應有所警惕。但根據美國方面的調查,中興仍繼續違反美國經濟制裁出口法規的條款。
他認為,中國企業對於美國法規執行的程度感到驚訝,呼應了外界對中國企業來自缺法法治社會的傳統印象,在企業權力的配置上,領導比法律規章重要,中興內部文件充分顯示其領導帶頭觸犯法網。
劉裘蒂強調,中國經濟要想進一步持續成長,特別是進軍國際市場,必須要靠制度性的規範,透過企業內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甩掉給予外界的「缺乏透明性」、「偷雞摸狗」、「鬼鬼祟祟」等刻板印象。
他表示,中興通訊「屢抓屢犯」,顯示企業對法規和判決的執行力度抱著高度僥倖的態度。企業的領導不應該是法律的詮釋者,而應該負責帶動一個「法治」勝於「人治」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