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金門,才知兩岸的天涯比鄰;

到了金門,才知戰爭的殘酷可怕;

到了金門,才知人定勝天的可貴;

到了金門,才知他鄉故鄉的情愁。

雄鎮海門

上個世紀,金門曾經叱吒一時,扭轉國共內戰局勢的古寧頭戰役,型塑美國圍堵戰略而名震遐邇的八二三炮戰,都曾讓這個花崗岩小島被讚譽為「海上堡壘」;如今隨著世界局勢的改變,兩岸交流的日益熱絡,這個曾經是國共對立的前哨戰,已然隱沒為一座面積為一五O平方公里的海上樂園。從上世紀的反共最前哨轉變為本世紀之廈門的周末樂園,其變遷何止千里,也象徵著人文時空轉換,文化歷史流逝的無垠空間。

根據金門縣政府網站記載,金門之名始於明洪武年間,築城建垣於此,內捍漳廈,外制台澎,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因名之為「金門」。明末鄭成功反清復明,義起金門,並東渡台灣驅荷復台。國軍進駐後,先後歷經「古寧頭」、「大二膽」等戰役之洗禮,金門成為保障台海安定之自由長城。

這樣的歷史背景,使得我們登臨其上時,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到戰爭曾經在這個小島上留下的傷痕。每當驅車在島上巡遊時,常在不經意處發現碉堡、戰壕、軍事武器與戰史遺跡等等,更可在許多鄉村聚落中發現被全毀或半毀的房舍,從這些廢墟即可聯想八二三炮戰當時的慘烈,以及金門人民曾受過的苦難,戰爭的殘酷不僅是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而是試煉著人性與人們對長久緊張環境的抗壓性。

天涯比鄰

戰爭分割的不僅是人性,更是兩岸關係與親族關係。站在曾佈滿地雷與反登陸樁的金門海岸,遙望著肉眼可及,距離不到三千公尺的廈門曾經是金門人每日往來與交流的對象,卻因為1949年兩岸分治,使得這樣的親密連結嘎然而止;但是這樣的血緣連結從來不曾中斷,兩岸開通後,金門廈門的連結往來就自動地恢復了。如今金門人前往廈門工作經商的比例遠遠超過來台灣的人數,周末時,廈門就湧入大量的遊客來「後花園」金門或旅遊,或逛街,或購物;如今金門的超市拜陸客購買之賜,一家接一家不斷開出,房地產價格也因此居高不下,陸客完全填補了沒有台客的市場空缺。

金門人從來就認為自己是廈門人,福建人,因為除了生活圈的密切度,血緣的聯繫更是兩岸切不斷的生命密碼,過往與台灣相連結的中華民國也在被刻意忽略下,金門漸漸被台灣人所遺忘,這就更加深了台金兩地的隔閡感。看著與台灣不一樣的閩式建築、閩南語腔調和閩南料理,唯一還讓人感覺與台灣有所牽絆的就是曾經在這個小島上許多服「金馬役」的半百男生,正帶著妻子、子女追憶著在這個悲情島嶼上的一草一木以及當兵時的甘苦談。

衣錦還鄉

受到航空限高與預防戰爭影響而低密度開發的金門,如今已發展為大廈門區的大綠島,相較與廈門、泉州與漳州的高樓大廈比鄰節次,反而成為了讓人可以偷懶休閒的好去處;但是相較於過去一兩百年來,受到戰爭影響而耗盡島上物資的時代,這樣的發展真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殘破苦貧的小島,逼出了一群到南洋發展奮鬥的金門人。他們在異鄉胼手胝足,無時無日的打拼,就希望有一天能夠飛黃騰達,衣錦還鄉;但是這樣困苦的移民過程造就了「七個死,三個活,只有一人能成功」的悲慘命運。在金門的僑鄉文化館中正展示著各種金門人到海外奮鬥的辛酸史,就像兩百年前無數的華人因為中國的衰弱必須離鄉背井找尋可以生存發展的機遇一樣,這些記錄著華人的悲哀,移民的悲歌。但是這也造就了無數的巨商富戶,尤其是金門人在新加坡成為了一股無法被忽視的強大經濟力量。

由於越洋冒險的嚴峻與危險,成功的人自然願意大肆炫耀以彰顯自己的傑出與成就。在金門這種作為富貴標竿的豪宅隨處可見,要嘛就是又大又高,厲害的不僅全套雕梁畫棟,還要引進當初最流行的巴洛克風格,正向鄉親朋友展現自己的成就與地位。 

閩南文化精華地

這樣一個逐漸被台灣遺忘的島嶼,蘊藏著自唐朝以來就留存的閩南文化,是個微旅行的好地方,除了文化內涵,豐富的戰爭記憶以及華僑移民的血淚史,還有著壯闊的海岸以及兩岸對岸的奇妙景致。喜歡文化之旅的人,可真千萬別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