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電影,但是讓我在戲院內爆哭的卻是這一部片,我自己都始料未及。
這部片是講述二戰初期,德國納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橫掃歐洲,在短短時間內打下荷蘭、比利時,法國的投降僅是時間問題,而困在法國本土的30萬英國士兵更是英國最重要的戰鬥資本,此即「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前因。
英國首相張伯倫因內政與歐洲戰事的處理不當,被英國下議院杯葛被迫辭職,在眾多考量下選擇了「最不理想」的邱吉爾成為英國首相,邱吉爾臨危受命,在這最關鍵的時刻帶領英國迎向二次世界大戰。
電影對邱吉爾的形象描述是一個老酒鬼、大菸槍、壞脾氣的豪紳,固執且眛於時局變化,也因為如此,他在政壇上的人緣並不融洽,簡單來說就是一隻孤鳥,還是一隻顧人怨的孤鳥,我想這也是在緊要關頭推他入坑當首相的原因,畢竟爛攤子總是要有人收,找一個大家都不喜歡的,所有人都樂得輕鬆。
邱吉爾在電影裡只做了兩件事,就是堅定英國會向納粹宣戰並持續到底,以及動用各式船隻將敦克爾克的英軍帶回英國,而這起了最關鍵性的作用。
不能說英國沒沒有政黨之爭,畢竟張伯倫被倒閣之後為了穩固自身黨派持續掌權,捨棄呼聲最高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換上受下議院支持的邱吉爾;與張伯倫、哈利法克斯的和談主張不同,邱吉爾積極支持與納粹開戰,也因此張伯倫與哈利法克斯積極運作想要窩裡反。
不能說張伯倫與哈利法克斯的主張有錯,畢竟以整體國家利益為考量,和談雖然如同投降,但在損失最少的情況下保全國家,也是正確。但在是戰是和這件事情的判斷,邱吉爾並非一意孤行,而是經過縝密的思考。除了英國的海軍比德國壯盛且強悍,加上英吉利海峽的天險外,英國雖是沒落的帝國,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評估整體戰力是絕對能與納粹一戰。這就是為什麼邱吉爾不斷訴諸精神層面的喊話,去喚醒全國民眾對於抗戰的心理準備,去召喚國家的認同和同仇敵愾,這是邱吉爾最高明的地方,也是邱吉爾不得不做的事,因為情勢實如台詞:「當已入虎口,豈能與虎講道理?」
開頭講到我看這部電影痛哭失聲,之所以會哭,是因為電影將邱吉爾在下議院的著名演講《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的氛圍塑造的非常棒,而講稿的字句深深觸碰到我。
同樣是島國,同樣面臨強大的威脅,英國人在這舉國生此存亡的關頭,能夠團結一心、共抗外敵。
台灣呢?
邱吉爾的演講,字句鏗鏘有力,一字一句衝擊著我,我不斷的想著,想想英國、看看我們,也許當台灣的政治少點各自的盤算,多一點對國家的心思、對國家的想望,我想,台灣真的能夠很不一樣。
另外,可以觀賞《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2017),以及《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2010)兩部電影,將會對這部電影有更全面的深度與厚度。
"V" for "Victory",邱吉爾非常知名的手勢。 圖:翻攝自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
以加萊3千士兵的命,換取敦克爾克30萬人的撤退,或許對彼時的邱吉爾來說,是最不得以而為之的決定。 圖:翻攝自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
總是咬著雪茄、過往政治生涯荒腔走板的大菸槍、老酒鬼,最後帶領英國挺過二戰。圖:翻攝自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
邱吉爾的夫人,給予他最大的支持與鼓勵。圖:翻攝自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 圖:翻攝自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
法國超乎預期的快速潰敗,令英國措手不及。 圖:翻攝自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一番演講,為英國全體上下共同迎接抗戰吹響激勵人心的號角。 圖:翻攝自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