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高志鵬在今日(18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質詢時拋出議題,近來各國政府紛紛將中小企業主管機關層級提升,或擴大業務範圍,積極扶持新創企業,但我國中小企業主管機關僅為政策執行單位,並無政策規劃之職權。高志鵬表示,將提案修正經濟部組織法第十二條,將目前的中小企業處提升、擴大為「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以利跨部會間政策橫向協調,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強化台灣經濟體質,提升國際競爭力。

高志鵬認為行政院組改曠日廢時,應該先單獨升格,經濟部次長龔明鑫答詢時表示,將帶回部內研究。

台灣中小企業佔總體企業家數高達97.7%,吸納78%就業人口,銷售額佔所有企業30%,國際上亦讚譽台灣經濟奇蹟,龐大的中小企業功不可沒,及靈活彈性生產網絡。高志鵬指出,過去政府政策與資源多集中於大型企業,權貴資本主義依賴威權體制的保護,無法面對國際激烈競爭,整體經濟政策與政府相關組織架構應徹底轉型。

比較我國經濟上夥伴國家或競爭對手,美、日、韓、新等各國政府中小企業主管機關層級,皆具有部會間政策協調之功能,尤其美國為「小型企業署」與內閣部門相同位階,韓國亦將「中小企業廳」升格為「中小創投企業部」,新加坡將於2018年成立「新加坡企業發展局」。

高志鵬認為,我國主管機關卻僅停留於政策執行單位,忽視中小企業發展,為發揮小而美的經濟體質,應隨國際趨勢將主管機關層級提升,強化政策規劃擬定之權責,以利跨部會間政策橫向協調。

高志鵬說,全球化及網際網路之快速發展與技術變革,大量的社會創新與分享經濟模式浮現,衝擊既有經濟和社會結構,各國政府皆積極介入因應。然我國政府對於新創企業提供之各項資源散落於不同計畫,又欠缺主管機構,政策方向不明確亦無法發揮綜效,難以形塑利於新創發展之環境。新創企業皆由中小企業而起,中小企業處之業務擴大為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可提供單一窗口,整合既有資源,加強橫向協調功能,排除法規與政策障礙,以應變全球經濟局勢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