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2001 年實施週休二日以來,許多原本的國定假日,如教師節、行憲紀念日等,逐漸被改為「紀念日」而不再放假。近期立法院三讀通過法案,將部分節日假日還給勞工,表面上似乎是喜訊,但對於教師群體而言,教師節是否放假? 卻是一道難以言說的矛盾與心酸。

教師節真的放假了,教師們反而要承受更多的輿論壓力——「老師又在放假了?寒暑假還不夠長嗎?」這樣的指責屢見不鮮,彷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全被抹煞,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對「放假特權」的錯誤認知與仇師情緒。

不知從何時開始,社會瀰漫著對教師的誤解與敵意。在許多人眼中,教師是一個福利滿滿的職業;但當我們選擇走上這條路時,為了教學現場的責任與使命,早已犧牲了大量個人時間與生活品質。社會上對教師的期待與指責,往往不成比例,而政府也缺乏積極作為來澄清事實、保護教育現場的聲音,導致現在師資大量缺乏,年輕人望之卻步。

身為一名特殊教育教師,我特別感受到制度對現場人員的壓力。以近期特教法修法附帶決議為例,雖然教育部要求各地方政府共同訂定特教鑑定評估的一致性原則,並落實七項重點措施,但迄今多數縣市仍未達標,甚至有些承辦人員根本未依法執行。以下是該決議重點的簡化整理:

1.應研議減少特教教師的基本教學節數,或將資源班教學節數區分為直接與間接服務。

2.強化普通班與特教班合作機制,提升課程調整能力。

3.依特教法規定,調降師生比例。

4.訂定特教學生鑑定處理指引,簡化程序,減輕人員負擔。

5.督導特教資源中心建立教師支持系統,簡化報告格式並提供充分測驗工具。

6.鑑定以學生需求為核心,並研議讓學前發展遲緩身分可延用至小一後再重新鑑定分類。

7.督導各縣市於撰寫綜合評估報告時,應給予合理報酬。

但現實中,這些看似保障教師權益與學生需求的措施,往往只停留在紙上,不少教師寧可不要放假,只希望能夠真正改善工作現場的困境。
對我們而言,教師節不該只是一個儀式或象徵,若只是多了一天假期,卻換來更多不實指責與活動負擔,那這樣的「慶祝」,對教師來說真的是好事嗎?

教育現場真正需要的,不是節日放假,而是能夠減輕教學壓力的制度設計、合理的行政分工與社會的理解,我相信教師們期待的不只是尊重,更是實質的支持與改革,包含特教老師與一般教師,我們都在努力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卻仍經常感到無力、無奈與沉重。

放假固然是好事,但筆者更期盼的是:改善第一線教師的處境、保障學生受教權、並落實「下班離線」的基本權益。若能真正聽見教育現場的聲音,付諸行動,那麼,不論放不放假,教師節的意義才會更深遠、更具價值。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