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教表現一年不如一年,教育部推出玉山計畫希望攬才、留才,提升台灣學術競爭力;面對台灣高教土石流,高教工會與立委柯志思、蘇巧慧舉辦「玉山固本計畫─如何營造攬才留才的教育研究環境」公聽會,與會學者與教育部與科技部,一直無法聚焦;學者要求先暫停玉山計畫,因為這項計畫非旦未改善台灣高教競爭力,反而衍生教師階級化與性別不平等爭議。

輔仁大學教授戴伯芬表示,目前在年齡在35至44歲的大專專任教師,在97學年度仍有1萬9720人,但是105學年只剩下1萬1491人,大幅縮減減了42%,台灣年輕學者在第一線教育場域面臨失業的困境;教育部不應該再製造「學豪」階級。立委柯志恩表示,教育部推出的玉山計畫最高一次一年可以加薪五百萬元,但是遴選的標準是什麼?台灣高教資源不足需要注入資源,但是教育部推出三年而非長期性的加薪計畫,就像是打類固醇似的即興計畫,對整體高教品質有何實質幫助?尤其是台灣面對高教人才出走與教師低薪問題,玉山計畫未來能對症下藥,反而製造大學校園更多不公平。

立委蘇巧慧則認為,國內大專校院教師年齡超過50歲的比率佔52%,英國、日本與韓國為40%,預測未來將造成人才的斷層,教育部推動的方案九成都是在留才,沒有擴大攬才方案,教育部應該要重新檢討執行方案。
而世新大學副教授陳政亮表示,

教育部玉山計畫尚未實施,高教已經發生土石流。高教工會祕書長陳政亮指出,玉山計畫是最偷懶的方式,以為錢砸下去問題就可以改善,事實上,校園裡的非典型教師並沒有辦法改善,高教應先改善整體基礎教育環境,同時要求教育部該增加大專專任教師人數、改善生師比例,其次才是補助少數人的競爭型計畫。

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則表示,教育部針對玉山計畫已經開了好幾場的公聽會,也與大學校長作溝通,目前玉山計畫已作了調整,未來分為:玉山學者、玉山青年學者兩類,未來著重國際攬才,找到具有國際優良經驗者外,在台積電等國內相關機構任職者,如果想投入學校發展,一樣列入攬才;玉山學者的獎助是一年500萬元是諾貝爾等級,玉山青年學者是一年150萬元;不管是玉山學者可以由學校彈性運用,例如:教育部給大學三個玉山學者名額,一個玉山學者名額等於三個玉山青年學者名額;而玉山學者部分,學校不只是提出玉山學者,還要營造一個研究團隊,學校要提出計畫,包括要組成一個什麼樣的團隊。而玉山青年學者計畫,會給予五年的評估。

立委蘇巧慧則表示,一個政策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教育部必須要有清楚的政策說明能力,否則「玉山計畫」會變成箭靶。南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周平老師指出, 高教需求有明燈,玉山計畫讓大學校園的社會關係矛盾且扭曲,就像一顆「血鑽石」,製造了世代的矛盾、專任老師與非專任老師,以及強化了性別不平等,校園裡的社會關係沒有解決,高教不會進步。他批評,教育部以拿錢「砸」在個體,就可以提升高教,這對學術研究是一個矛盾,因為研究是要在一個學術研究網絡,玉山計畫只是取巧式的放煙火。

台大應用力學系副教授周逸儒指出,高教人才流失問題,以教授加薪來解決是最莫名其妙的事,大學裡,最認真的是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因大家要拚升,不加薪非常不公平,加薪應全面不是針對少數加薪。;教育部要花五百萬在一個學者身上,各國立大學卻從國外挖角快退休的學者,但我大家可以觀察,這類學者還是用過去在國外的經歷作連結,他舉例,成大與中央都是如此把優秀的快退休的學者挖回來,到底有什麼績效?台灣高教人才的流失不是完全出在「薪水」,真正問題不是在薪水而是在學生;他說,「學生」也是教育制度的問題,從事學術的研究和邏輯思考真的和過去太不相同,從史坦福回台後,感受「來學生差太多,我再有多的想法,也沒有人可以幫忙寫,博士不一定要做研究,但沒有產業衍接。」

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胡博硯表示,玉山計畫「一定要擋下來」,當初林全支持的這項計畫距離高教太遠,不了解高教現況,而科技部長期花錢,卻沒有一套非常公平的制度,值得讓人信賴,宜蘭大學副教授陳復指出,台灣學術的玉山在哪裡?準備從國外找來學者來,這不是學術殖民嗎?砸錢看成果的計畫;目前看不出要培養學術高水平帶頭的人,沒有機會整合發展出一個學派,大家都是發,大家追隨一個大老集結發展成一個幫派。少子化,大海嘯,各大學早已開始瘦身,年輕人還有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