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屆馬賽國際影展即將於7月11日到17日舉行,今年總共有三位年輕台灣電影創作者鄒隆娜、蘇弘恩以及李佳泓,分別獲選參加「校園」(FID Campus)培訓工作坊單元以及非競賽單元「平行螢幕」(Ecrans Parallèles)的影片放映,讓國際看見台灣。

目前定居台北的鄒隆娜有著台灣與菲律賓的雙重文化背景,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她的劇情短片《阿尼》刻劃離鄉背井在台工作的菲律賓漁工的生活,曾經在去年入圍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競賽。在這部短片裡,攝影機有如觀眾的眼睛,跟隨著四處游動的阿尼,觀察他同樣處境的平行時空裡,與一個台灣女孩的對眸。只因緣份和一種悲傷的共鳴,不需言語的吸引力,而留下彼此觸動的痕跡。

蘇弘恩具原住民與閩南人血統,畢業於世新大學的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研究所,創作專注於原住民及社會議題。他在兩種身份之間穿梭,從不同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靈山》是他首部紀錄長片,曾入圍2015年台灣民族誌影展、2016年金穗獎以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並獲得2015年南方影展首獎的肯定。《靈山》的鏡頭聚焦於一位居住深山的太魯閣族耆老,以他最熟悉的語言,緩緩道來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歷史記憶。過往的檔案影像宛如回憶穿插其中,真實的生命樣貌變得不再單純。輪轉的統治政權在台灣這個島嶼留下許多痕跡,也帶來文化上的影響,令人深思的是經歷這一切的原住民族如何以「正名」的主體姿態參與其中。

鄒隆娜與蘇弘恩將分別帶著上述兩部作品參與馬賽影展的『校園』培訓工作坊單元,與電影專業人士切磋和拓展網絡。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12名電影新秀一同參與為期8天之工作坊及大師講座,學員們帶著他們的作品,請電影界工作者作專業評鑑,與他們做深度討論,一齊看片、交換心得與辯證,講師們從電影製作如剪接、聲音、劇本結構等各個角度給予指導。經過一周之培訓,『校園』工作坊學員的作品將在影展後期進行公開放映。

入選非競賽單元「平行螢幕」影片放映的《錢江衍派》是由王又平、李佳泓、黃奕捷、廖烜榛四位藝術家共同拍攝,內容透過這四位年輕人參與太陽花運動的經驗,以及他們和父母一起追溯其自己年輕時也經歷過的台灣民主發展歷程之互動過程。這部劇情片曾經入圍2016年台新藝術獎。影片導演之一李佳泓將親身赴法參展。

今年舉辦第28屆的馬賽國際影展創立於1990年,原係歐洲首屈一指的紀錄片影展,但在2007年起打破劇情片與紀錄片的界線,改名馬賽國際影展,片單更為多元,並且因應國際潮流,跨足人才培訓與國際合製領域。馬賽影展的選片門檻極高,品味精英,並重視前衛實驗。今年主辦單位精挑細選了來自34個國家的140部影片放映,其中有30餘部分別入圍國際競賽、法語片競賽與處女作競賽三個單元參賽。

為協助台灣紀錄片與國際影展接軌,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文化部駐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第二度與馬賽國際影展合作,透過台灣國家電影中心的推薦,挑選近年表現傑出的新銳導演,以增加台灣新輩創作者作品曝光機會,並開拓國際視野,促進新銳人才的培育。

入選非競賽單元『平行螢幕』影片放映的《錢江衍派》是由王又平、李佳泓、黃奕捷、廖烜榛四位藝術家共同拍攝。   圖:文化部提供

鄒隆娜有著台灣與菲律賓的雙重文化背景,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她的劇情短片《阿尼》刻劃離鄉背井在台工作的菲律賓漁工的生活。   圖:文化部提供

《錢江衍派》是由王又平、李佳泓、黃奕捷、廖烜榛四位藝術家共同拍攝,內容透過這四位年輕人參與太陽花運動的經驗,以及他們和父母一起追溯其自己年輕時也經歷過的台灣民主發展歷程之互動過程。   圖:文化部提供

蘇弘恩具原住民與閩南人血統,畢業於世新大學的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研究所,創作專注於原住民及社會議題。《靈山》是他首部紀錄長片,獲得2015年南方影展首獎的肯定。   圖:文化部提供

《靈山》的鏡頭聚焦於一位居住深山的太魯閣族耆老,以他最熟悉的語言,緩緩道來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歷史記憶。   圖:文化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