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向農民搶水又一樁?2006年起,經濟部水利署辦理「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提出以「跨域引水工程」解決大台中用水需求,環保署今(8)天召開二階環評審查會議,里長、農民北上表達「反對與農民搶水」的訴求,並獲律師及環保團體聲援。

2006年起,經濟部水利署辦理「大安大甲溪水元聯合運用輸水工程」,提出以「跨域引水工程」解決大台中用水需求,2010年曾經通過一階環評,但由於未提出保障農民灌溉用水的具體計畫,遭民間提起「行政訴訟」並於2011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環評結論」;然而,水利署卻改採埋設管線方式改善不當設計,並重新提出開發計畫進入二階環評程序;引發農民持續表達反對意見。

「不要搶農民的水去做工廠的開發!」后里在地居民許金水表示,開發單位「聯合灌溉」的說法是「欺騙農民」,實際上就是要給工業用水,他20年前很贊成,但現在知道是騙人的,因為被騙了10多年,今年5月初是農民最後輪流灌溉的時間,但出水口沒有水流出,下游都無法灌溉,他反對再從石岡水壩引水至后里淨水場,未來農民將無水可用。

后里區公館里馮詠淮里長表示,「跨域引水工程」如果是為了農民開發,他一定贊同,但不要利用農民名義開發,最後卻是提供「工業用水」,讓他對於下游農民沒辦法交代。他表示,計畫看似為農民用水而開發,但明確調撥到農民用水;「水從水庫引到淨水廠後,怎麼可能給農民用,一定就是給自來水公司了。」他表示,希望開發單位審慎評估。

馮詠淮表示,目前農民灌溉用水已經不足,石岡水壩部分留給內埔圳與后里圳用,內埔圳4天輪灌1次,后里圳則是5天半輪灌1次,有些下游的農民要8-10天才能輪到用水。這次開發案將影響后里3萬多農民,也影響外埔、大甲、大安、苑裡地區的農業灌溉,地方農業如百合、火鶴、稻米、芋頭將受影響。

地球公民基金會吳其融專員表示,水利署預估台中市2026年每日用水缺額接近9萬噸,但台中市刻正進行的「福田再生水示範案」將每日提供13萬噸,再加上水湳再生水每日1萬噸、文山再生水每日0.5萬噸以上,如果提升回收率,將可達到每日16萬噸的再生水供應量,可以用這個額度補足用水缺額且綽綽有餘。

此外,吳其融也指出,中部輸水管線漏水嚴重,漏水率達6.42%,台中市每年投注8億改善640公里老舊管線,只要8年就可以拿回9萬公噸。

他強調,長期以來的各種水利工程,不斷把農業用水大量調撥成工業用水,這才是中部用水最大問題。他認為,水資源開發思維應以「管理」而非「開發」為主,犧牲農民權益的情況不能再發生,且應進行聽證程序,從國土計畫角度討論整體「水資源調度」;此外,工業也應進行「內部製程改善」,而非一再與農民搶水。

2011年行政訴訟勝訴的原告張豐年醫師表示,過去用水庫、攔河堰截水供水產生嚴重「上游淤積、下游掏空」問題,沒完沒了且丟給後代解決,是不負責任做法,政府單位卻視而不見。他引用中興大學農資學院院長陳樹群文章表示,「石岡壩又因上游來砂量遽增已嚴重淤積失去調蓄功能,下游更刷深成了壯觀的大峽谷,會是下一個河川反撲點。...現階段已到了降低或移除石岡壩的時機。」

張豐年指出,學界既已有「石岡壩拆除」的呼聲,如今水利署竟還要在石岡壩做引水工程增加其負擔。因此他疾呼,在程序上,該案雖然進入二階環評,但許多問題尚未解決,應該先以「聽證程序」獲得共識後再進入二階環評。

「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呈現問題,問題不會因為忽視就消失!」台灣生態協會理事長楊國禎痛心呼籲表示,唯有聽證問題可能將問題一一呈現,如果二階環評前沒有召開聽證,那麼就只是找一些人閉門開會,以符合行政程序上的規定,而不是真正為了永續發展。他呼籲,本土政權全面執政後,不應該再繼續重蹈國民黨行政霸權、與民爭利的情況,計畫應該經過與民眾討論,而不是行政單位關起門擬出來的。

馮詠淮里長擔憂,計畫看似為農民用水而開發,但明確調撥到工業用水。   圖:汪少凡/攝

地球公民基金會吳其融專員8日表示,台中每日用水缺額接近9萬噸,但如果提升回收率,將可達到每日16萬噸的「再生水」供應量。   圖:汪少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