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a Post今起正式停刊,又一家傳統紙媒走入了歷史。
 
傳統紙媒已是瀕危動物這個公開的秘密,平常很少被注意,直到某家媒體宣布停刊了,才又引起大家討論,因為,就像瀕危動物一樣,它早已逐漸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抽離。
 
The China Post,這個在台灣發行快65年的報紙,在四月中突然宣布五月中要停止刊印,轉型成網路媒體繼續服務讀者,接著在四月底就開始大裁員。看著一份被學術期刊常常引用,在國際間享有聲譽的紙本媒體就這樣消失,讓人不禁扼腕。
 
在報禁開放前,The China Post曾有它身為國內唯一一份英文報紙,獨領風騷的時代 ; 解嚴之後百花齊放,有了兩個新的競爭者,The China Post在言論自由的新天空裡依然傲立前行。 但近十多年來市場的變化讓傳統紙媒越來越難生存,讀者群從大眾變成小眾到現在的微眾,加上經濟不景氣廣告量銳減,難以支付紙本印刷的昂貴成本,許多報紙都在虧錢苦撐,直到手機世代的興起給了它最後的一擊,幾乎沒人在買報紙了。
 
以前在捷運車廂裡你還可以看到有人在看報紙,現在幾乎一半以上的人在划手機,五年前台灣的英文報紙會在每家便利商店每天上架多份自己的產品,現在通常只上架一份,賣完了也不補貨,因為在大多數的便利店,英文報紙都是從一早放到晚上,仍然乏人問津。
 
面對網路媒體的發達,報業也試著轉型,紛紛將自家新聞上網免費堤供讀者,但這樣的做法,恰恰加速了紙本媒體的衰敗,因為新聞既然從網路垂手可得,同時可看多家又是免費,讀者何必再浪費錢買報紙?
 
近一兩個世紀以來,報紙多次面對其他媒體的競爭威脅: 廣播出來時,因為比報紙更快更即時,就有人預言報紙要倒,但她依然興盛 ; 接著電視的發明,多了SNG即時畫面,又有人說報紙不行了,但她仍然挺住 ; 20多年前網路興起,報紙開始嘗到苦頭了,嘗試跟著轉型 ; 最後手機世代與物聯網出現,報紙這下真的撐不住了。
 
因為不堪長期虧累,The China Post在去年初易手,新的經營團隊力圖振作,在制度和版面上推出了許多改革,但仍然難敵市場的大環境,只好轉型成網路媒體,減少虧損,以撐待變。
 
面臨這樣命運的紙媒,The China Post絕對不是第一家,更不可能會是最後一家,在廣告量與訂閱同時戶銳減的年代,傳統紙媒只會越來越稀少。
 
傳統紙媒快陣亡,網路新媒體好像也驕傲不到哪裡去。 找不到廣告挹注使得新媒運作上也捉襟見肘,因為資金缺乏,供不起大量原創文章,抄抄改改的內容農場於是到處氾濫,而一些原本秉持獨立精神運作的媒體,因為不堪每天開門賠錢,不少都轉賣給了企業,成為企業勢力的延伸。
 
在獨立媒體勢微的年代,講求客觀公正的新聞媒體恐怕只會越來越少。
 
雖然用手機看新聞快速又方便,但輕薄短小又辛辣的內容,缺少了人性的溫潤與深層思考的厚度,我還是喜歡在燈光下泡上一杯熱咖啡,手拿一份報紙閱讀的紮實感。
 
我喜歡傳統紙媒的美麗,但就像玫瑰一樣,真實的美麗是無法永遠不凋謝的。
 
本文作者為The China Post 前總編輯/

The China Post初創時期的版樣。   圖: 翻攝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