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命B1在肌肉協調及維持神經傳導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長期缺乏,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死亡,但人體卻無法自行合成!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謝明勳副研究員研究團隊,成功發現植物合成維生素B1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酵素,將此項研究成果結合現代遺傳工程技術,可望生產出維生素B1含量高之農作物,一方面有助於提高植物本身生長效率與抵抗逆境之能力,另一方面亦可作為動物補充該營養素之糧食來源。

維他命B1在肌肉協調及維持神經傳導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但缺乏,即中斷了食物轉換成能量的過程,而大腦和神經細胞也因而失去能量供給,會使人體感到濃濃倦怠感,或產生健忘、煩躁、焦慮不安及疲倦等症狀,長期缺乏,可能會造成腳氣病,還會影響神經、肌肉、心臟等功能,嚴重者還會造成死亡!

維生素B1對所有生物都是必須的營養素,細胞內醣類與胺基酸的代謝與合成都需要維生素B1的參與,但動物不能合成維生素B1,必需從食物中攝取,但一般穀類作物維生素B1的含量都偏低。以水稻為例,稻穀的維生素B1主要都貯存在米糠裡,若想攝取到稻穀裡的維生素B1,必須吃糙米飯。但是礙於口感,一般人比較習慣吃白米飯。但若能透過對維生素B1合成基因的研究,結合新的農業科技,讓整顆稻穀都含有高量的維生素B1,在享受白米飯Q彈口感的同時又可以補充維生素B1,不僅增加稻穀農業上的價值,更能應用於醫學與營養學,讓吃白米飯可以更健康。

中研院植微所的研究成果,不但找到了可以將單磷酸維生素B1去磷酸化的酵素,更證實該酵素位於粒線體內。由此可知,植物細胞內合成維生素B1的完整路徑其實橫跨了葉綠體、粒線體與細胞質,而非僅限於葉綠體或細胞質,找到植物合成維生素B1的最後一塊拼圖之後,科學家終於能充分掌握植物合成這個重要營養素的路徑。

所有與維生素B1合成相關的基因都已被發掘,科學家可進一步透過現代遺傳工程的技術,研發出能合成高量維生素B1的作物,若能研發出高維生素B1含量的作物,或許可以創造出一批成長迅速、體質強壯的農產品,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效率與質量。

阿拉伯芥淡綠色的突變株在外加維生素B1後,可以恢復成與野生型相同的綠色植物。此實驗證明了該突變株由於缺乏維生素B1,才會呈現淡綠色。中研院植微所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此淡綠色的突變株是一個與維生素B1合成有關的基因發生突變所造成的。   圖: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