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漁業署今(18)日表示,今年2月16日游入七星潭一尾體受傷的成年鬼蝠魟,在傷勢復原後,現在的飼養單位有意將它出口賣給國外海洋生物館,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說,政府不會發給出口文件,目前已派員與漁民溝通,協助救傷後要野放回海洋。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質疑,被國際列為易危物種的一尾寬達2米6鬼蝠魟捕獲救治後,恐要被外銷,緊急聯合呼籲政府站在保育的立場應將它野放。動物保護團體表示,農委會僅規定被國際列為易危物種的鬼蝠魟捕獲 1天內要通報,沒規定要放回,今年花蓮捕獲的鬼蝠魟傳將要出口賣給國外海洋生物館,政府應該阻止,並重新檢討現行的海洋生物保育政策。

農委會漁業署表示,鬼蝠魟是瀕臨絕種野生物種,政府不會出示准許出口文件,年底前將預告禁捕。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說,「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CITES)附錄二的物種出口要出示政府准許出口文件,農委會不會出示。

因過度捕撈及棲地破壞,鬼蝠魟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VU),同時也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但台灣目前尚未將之列為保育類。

  鬼蝠魟是一種性情溫和的大型濾食性軟骨魚,以浮游動物為食。和鯊魚一樣,性成熟速度緩慢,通常母魚2到5年才產一幼魚;一生最多只生16隻幼魚。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2017年1月6日曾發表共同呼籲,要求漁業署研擬相關配套措施,逐步公告禁捕「鬼蝠魟」、「巨口鯊」、「大白鯊」及「象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