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最新線上調查所顯示結果,男性比女性更不會隱瞞自己有憂鬱症約五分之一民眾時常(每週三天以上)感到憂鬱,45.1%民眾表示身邊有憂鬱症親友。民眾對「憂鬱症」 的形容前三名是像「一直走不出去的迷宮」、「被壓在巨石下,令人無法喘息」及「被困在漆黑的房間」,有憂鬱症?!僅一成七民眾願意公開談論!

為響應今年世界健康日(4月7日)呼籲主題「憂鬱 症」,董氏基金會針對國人對憂鬱症的認知程度於今年 3 月進行線上調查,回收有效問卷 2,643 份。並於今(6)日與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台灣活動發展協會共同舉辦「一起來聊憂鬱 症」記者會,呼籲民眾認識憂鬱症,關心憂鬱症防治議題,且不用避諱聊憂鬱症!

每個人都可能罹患憂鬱症。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 2013 年民眾憂鬱認知程度調查結果,有 35.6%民眾清楚知道憂鬱情緒與憂鬱症的不同,今年調查結果則是,六成一民眾 清楚及大致清楚如何區辨憂鬱情緒與憂鬱症,顯示民眾對此疾病認知程度有上升。他提醒,針對世界 衛生組織提出的訴求與警告,於國內進行相關倡議行動,呼籲政府與民眾更重視心理健康議題,民眾要重視及建立紓壓習慣,避免變成疾病,對生活及經濟造成重大負擔。

台灣活動發展協會賴東明創會理事長表示,人人都可能因生理、心理或社會因素引發憂鬱情緒,越了解憂鬱症,越不會害怕談論該 疾病。建議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紓解情緒的方法,並呼籲大眾媒體一同響應傳播相關訊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李龍騰常務理事指出,在一般門診中,只要夠小心,就可以看出有不少憂鬱症病友。根據近代憂鬱症社區樣本跨文化的研究結果顯示,亞洲地區 (包括台、韓、日等地)的研究和歐美地區相 比,亞洲地區重度憂鬱症的盛行率似乎相對低(終生盛行率歐美可達 10%至 15%;亞洲約 2%至 5%),會 尋求專業協助比例也相對低(歐美約 50%、亞洲僅20%-30%)。但只要把握黃金治療期,就能及早痊癒。他提醒不同專業可彼此支援,相互轉銜與持續關懷個案,讓患者及時獲得診治及痊癒。

身邊有憂鬱症的親友,別忘適時紓壓。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說明,從調查發現, 超過五成民眾知道憂鬱症屬於身心疾病,近六成民眾覺得憂鬱症無法完全康復;一成三民眾表示若自己罹患憂鬱症,不會讓他人知道。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對憂鬱症的感受不同:兒童(12 歲以下)覺得憂鬱症,像被「大鐵鎚不斷捶打身體各處」;青少年(13 至18歲)感覺像「被壓在巨石下,無法喘息」; 青壯年(19-60歲)認為憂鬱症像「一直走不出去的迷宮」;老年人(61 歲以上)覺得是「住在心裏的一隻怪獸」。

 顯示年齡較小者,較以身體不適的狀況陳述對情緒的感受,青壯年傾向找尋不同方式詮釋或治療憂鬱症,而長者較認為憂鬱症不會消失,需與之共存。調查指出,青少年、大學生(13-21 歲)常常(每週3天以上)感到憂鬱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身邊有憂鬱症親友者常感到憂鬱的比例,顯著高於身邊沒有憂鬱症親友者。她提醒,照顧者一定要給自己喘息空間,可以與其他親友輪流照顧,建立紓壓習慣。調查也發現,超過四成民眾表示,若罹患憂鬱症僅會讓親近親友知道,男性比女性更不會隱瞞自己有憂鬱症。選擇陪伴患者方式前三名為:「聽他說話」、「陪他聊天」,及「協助他尋找適合求助資源」,超過四成民眾想對患者說「我會一直在你身邊」。葉雅馨強調,從上述結果發現,多數人願意傾聽與陪伴,並協助尋求專業資源,有憂鬱情緒困擾者,千萬不用擔心說出來會被拒絕或沒人傾聽。聊憂鬱-比隱藏疾病更解憂。

曾罹患憂鬱症的鐘聲爺爺特別現身分享自己曾飽受憂鬱之苦,透過宗教信仰及專業醫療人員協助,病情逐漸改善。早期他礙於多數人對憂鬱症的不了解,選擇隱瞞疾病,直到對憂鬱症有正確理解與知識,加上親友的支持,讓他願意開口聊憂鬱症。透過建立規律生活作息,及培養不同興趣,例如:寫日記、種花等方式紓緩壓力。他還寫書記錄自己的故事,希望藉此鼓勵有相同際遇的人,讓更多人對憂鬱症有深入了解。他說,公開談自己有憂鬱症經驗,雖然一開始覺得難以啟齒,但說出來後,的確有紓解情緒的效果,身體不適的狀態也隨之好轉。

台灣精神醫學會賴德仁理事長說明,憂鬱情緒與憂鬱症並不一樣,憂鬱症會影響其社會及角色功能。他強調,憂鬱症是生理與心理的疾病,可以被治癒且能完全恢復角色功能。透過定期檢視情緒、建立紓壓習慣,例如:運動、 參與社區活動、與親友聚會等,不但能預防憂鬱,也是讓憂鬱症狀好轉的方式。另外他也提醒罹患憂鬱症不是軟弱的表現,它是一種腦部的疾病,民眾可以透過傾聽、支持、陪伴及轉介四個步驟,陪伴 身邊憂鬱親友。

為響應今年世界健康日主題「一起來聊憂鬱症」,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台灣活動發展協會,及董氏基 金會共同發起系列活動,呼籲更多朋友關心憂鬱症議題,一起來聊憂鬱症,民眾可上華文心理健康網及董氏基金會網站。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活動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賴東明,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李龍騰、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呼籲民眾一起關心憂鬱防治議題。   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鐘聲爺爺分享透過聊憂鬱症的過程,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紓緩,藉此鼓勵民眾勇敢聊憂鬱,建立規律作息及紓壓習慣,維持快樂生活。   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葉雅馨、姚思遠、賴東明、李龍騰、賴德仁、蔡佳芬,提醒民眾要傾聽與支持憂鬱症患者。   圖:董氏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