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行動電話、3D列印器官以進行移植手術、衣服和眼鏡與網路連線。在今日或許是科幻,但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調查,到了2025年都將成真。 

根據路透社20日報導,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調查高階主管們後公布,這個世界進入先進機器人、人工智慧、基因編輯(gene editing)的時代,到了2025年,植入式手機、3D列印器官移植,以及衣服、眼鏡網路連線上網等都將在科技上成真。 

近半受訪者都預期,在下一個10年內,一台人工智慧機器將會坐在公司的董事會中開會。 

歡迎來到下一波工業革命!在蒸汽機、大量生產、資訊科技之後,所謂的「第4波工業革命」將帶來更快的創新週期循環,為公司、工作者、政府和社會造成巨大的挑戰。 

未來將會有更便宜的商品和服務,驅動新一波的經濟成長。威脅則是大量的失業,以及為企業和人民之間已經緊張的信任關係帶來更進一步的崩裂。 

微軟現任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週三在瑞士達佛斯(Davos)舉行的WEF年會上表示:「第4波工業革命,其結果將創造出經濟剩餘(economic surplus)。」 

納德拉說:「問題是,這經濟剩餘將要如何公平地分布到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同經濟階層的人民、以及經濟的不同部分之間。」 

路透社報導指出,機器人的發展也是正在進行式,從工廠走入家庭、醫院、商店、餐廳,甚至是戰場上。人工神經網路等領域的日新月異,正在模糊人與機器之間的屏障。 

今年在達佛斯最受歡迎的與會者之一,並不是央行行長,也不是哪家公司的首席執行長(CEO)或是哪位政治家,而是得獎的韓國機器人「HUBO」,它在一群不停點擊手中智慧型手機的代表中顯得鶴立非凡。 

讚嘆之餘,也存在了深度隱憂:科技可以做到什麼地步? 

瑞銀集團(UBS)在達佛斯公布的一份新報告預測,自動化和連結性的極端發展水準,將會在已開發和開發中經濟體之間,擴大貧富差距,使得已經逐漸深化的不公平更加嚴重。 

瑞銀集團外匯、利率和信用新興市場的全球首席席迪奇(Lutfey Siddiqi)表示:「第4波工業革命已經翻轉了新興市場曾經擁有的低成本勞動力形式的競爭優勢,如果不採取政策措施的話,很有可能加劇不平等現象。」 

瑞士銀行主要經濟體分析師總結,瑞士是最適應新機器人世界的國家,而阿根廷則墊底。 

當新的企業挾帶著顛覆性新技術,進入已經建立的產業時,在公司之間也將出現贏家和輸家。 

例如通用汽車(GM)的CEO芭拉(Mary Barra),正面臨無人自動駕駛車的威脅。無人自動駕駛車,又是另一項科幻成真的技術;又或者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董事長暨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面對金融(Financial)與科技(Technology)兩者結合的「Fintech」新創企業的挑戰。 

像這樣的創新,加上在製造和服務部門間機器人的崛起,可能會讓大量的工作自動化。舉例來說,牛津大學研究者在2013年預測,美國有47%的工作機會岌岌可危。 

像這樣擔心科技摧毀工作機會的恐懼並不是新鮮事。最有名的是,在1931年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大喊狼來了,他發表了一篇廣為流傳的警告「科技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問題是,是否這次會不一樣?特別是改變的速度,以及機器現在同時可提供相當於人類的腦力和肌力,威脅到先前似乎不受影響的專業,例如入門級的新聞報導,或是日常一般的金融分析。 

悲觀者擔憂,這將使得中等收入、中產階級的工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空洞化。WEF也預測,到了2020年,在15個主要經濟體會有超過5百萬個工作機會消失。 

但是人力派遣集團萬寶華(ManpowerGroup)執行長普萊辛(Jonas Prising)對於長期而言樂觀以對,他說:「如果歷史可以作為指引的方向,我們最終將會擁有更多被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遠勝於即將消失毀滅的。」 

然而,在達佛斯彼此交換未來看法後,對於企業領袖們如何妥善規劃未來,依然充滿疑慮。 

牛津大學研究關於全球化與發展的教授戈丁(Ian Goldin)表示:「當你擁有這些非常大規模的顛覆性改變時,你真的需要一些認真嚴肅的思考和行動。」 

戈丁說:「但是真正看到未來數年後、真的看到更寬廣的社會議題的CEO,是非常罕見的,即使是在達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