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已經警告加拿大未來進展宜謹慎,在加國與台灣簽定降低兩國貿易摩擦的協議之後。

根據加拿大最大的全國性發行報紙《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於15日的報導,這項避免雙重稅收協議(The avoidance of double taxation arrangement),在歷時16年的協商後拍板定案,使得加拿大與台灣間靠近了一小步,雖然這10幾年來,中國一直努力阻擋渥太華與台北之間的官方接觸。

鄧振中:希望這是開始

台灣經濟部長鄧振中(John Deng)在週五接受《環球郵報》專訪時表示:「企業社群需要(避免雙重稅收協議),(台加)兩國政府也理解到這點。」

鄧振中說:「我希望這是開始,我們能發展更緊密的關係。」

中國,認為台灣是其叛離的一省,對於其他國家與這個島嶼打交道一直高度敏感;而這項稅務上的協議締結的時間,正好在同一週內,中國抵達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討論發起自由貿易協商的可能性。

北京發出的聲明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警告加拿大,要「信守一個中國原則,並謹慎處理相關議題。」

洪磊:反對官方性協議

洪磊說,中國「並不反對與中國擁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和台灣進行民間經濟、貿易或文化上的交流。」但是中國「堅定地反對任何正式官方性質的協議條約」的簽定。

加拿大和中國在1986年,簽定相類似的避免雙重稅收協議。

與台灣協商避免雙重稅收協議肇始於2000年,那時候還是前任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的內閣時期,這項協議大部分完成在哈珀(Stephen Harper)內閣時代,這個時期的內閣以完成國際貿易協議作為施政優先要務。

在簽定這項協議的同時,台灣由馬英九所領導的國民黨預料將在16日輸掉總統選舉,或許連立法院也不保。

台灣經濟部長鄧振中對於這項台加協議在選舉的前一天定案,稱之為「一項巧合」。他所屬的內閣會持續掌權到至少5月,到時政權將會輪替到選戰贏家手中。

加拿大方面為了尊重台灣的選舉,將等到週一(18日)才會宣布這項協議簽署定案。

台灣的外交部在聲明中表示,這項協議將創造「友善的環境以鼓勵投資,並且加強兩國之間實質的關係。」

杜魯道努力向北京示好

這項協議的締結,正值現任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內閣追求與中國更緊密的連結期間。自從上任以後,杜魯道內閣已經表示,打算與北京進行自由貿易協定(agreement),這是中國長期一直希望追求與加拿大間更加深的經濟聯繫。

前任駐中國外交官、現任布洛克大學副教授伯頓(Charles Burton)表示,在「追求與中國更強化的交流連繫」的名義下,「我預期新政府將更不可能與台灣打交道。」

台灣,就其本身而言,長期以來希望能與加拿大建立更好的貿易關係,但是渥太華一直以來因為害怕觸怒中國,而保持沉默。兩方並沒有正式的外交聯繫,而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外交關係,這次的「避免雙重稅收」雙方的協商內容,使用了非正式、非官方的「協議」(arrangement),而不是國家之間的正式「協定」(agreement)。

加拿大從1998年以來,就沒有再有內閣部長訪問台灣,1998年是時任產業部長曼利(John Manley)飛抵台北進行3天的商務訪問。北京當時公開要求曼利縮短行程,因為根據當時的北京發言人表示:「中國強烈反對任何加拿大與台灣之間官方性質的接觸。」

這項稅務協議是由在渥太華的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吳榮泉,以及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執行主任馬禮安(Mario Ste-Marie)所簽署。這兩個機構的功能,是事實上的大使館(de facto embassies),而吳榮泉和馬禮安則是擁有不同職銜的實質上的大使。

這項協議的大多數細節內容於2015年5月敲定,當時台灣經濟部政務次長卓士昭飛抵渥太華,與加拿大外交和國際貿易部進行協商。

台灣微小而重要的突破

這對於台灣來說,是微小但重要的成就。台灣,在聯合國沒有席次,而且在外交上只有獲得22個國家承認。

避免雙重稅收協定,是指國家間為了避免和消除向同一納稅人或企業、在同一所得的基礎上,因兩個不同的管轄權而重覆徵稅,根據平等互惠原則而簽訂的雙邊稅收協定。這樣的協定通常是更進一步貿易合作的第1步,更進一步的貿易合作,包含了外國投資保護和促進協定(foreign investment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agreements,FIPA),以及最終的自由貿易協定。

台北目前非常熱切希望能與加拿大開始協商FIPA協定,但是目前還沒有任何協商展開;而目前杜魯道政府是否想要進行協商,目前則並不明朗。

加拿大和台灣在人際與貿易上共享聯繫。目前有5萬名加拿大護照的持有者居住在台灣,而約有20萬台僑在加拿大。

台灣是加拿大第12大貿易夥伴,而加拿大在台灣對外貿易夥伴中位居第2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