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曾經撐起美元霸權,今日美元仍與石油交易密切掛鉤。但在全球能源轉型與去碳化浪潮下,「石油美元」的時代正在悄然鬆動。而下個世代最關鍵的戰略資源,已經從能源轉向運算與晶片。
台灣正站在這波轉換的風口。
台積電與我國半導體產業掌握全球七成先進製程晶圓代工,是「不可替代」的戰略節點。然而,台灣目前仍僅扮演製造角色,並未在全球晶片的計價、結算與金融制度上佔有一席之地。
我們每天出口的,是價值高昂、決定運算未來的實體晶片;但卻沒有打造一個「以美元計價的晶片交易平台」或「晶片資產期貨結算制度」的金融基礎建設。台灣為全球供應 AI、先進科技與運算力的燃料,卻無法像產油國般享有金融與戰略話語權,這是極大的戰略落差。
我們該啟動「晶片美元化」戰略。
這不是空談,而是具體可行的路徑。筆者建議政府推動以下四步驟:
一、宣布先進晶圓、AI晶片等出口服務一律以美元計價,建立市場對「晶片即美元」的預期與認知。
二、建立晶片交易所與期貨平台,納入美國資本與外部仲介監管標準,提升透明度與國際接軌程度。
三、發展算力租賃結算機制,將AI雲端、晶圓產能等虛擬資源也納入美元交易體系。
四、與美國談判AI-USD制度性協議,讓美國從國安與金融體系角度給予制度背書,形成類似當年石油美元協議的新版「晶片-美元聯盟」。
這不僅是經濟政策,更是主權槓桿的重塑。當晶片的全球價值與美元連動,台灣將成為不可替代的「制度性科技資產」,進一步促使美日歐強化對我安全承諾。甚至有一天,美元政策的設計將不得不考量台灣晶片市場的波動,這就是戰略主導權的另一種體現。
我們常說「地緣政治變化是風險」,但對有準備者,它也是絕佳的機會。
筆者已於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推動晶片美元結算平台(AI-USD Framework)」,呼籲政府成立跨部會推動小組,由國發會統籌,整合數位發展部、金管會、經濟部、科技部與外交系統,共同推動制度搭建與國際協商。希望更多公民、學者、企業與媒體加入討論。
台灣不該只是晶片工廠,更該是晶片美元體系的創造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