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再度蟬聯亞洲新聞自由第一,這是對其民主社會的一大肯定。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最新發布的2025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在全球180個國家中排名第24,相較去年上升3位,不僅連續稱霸亞洲,還獲得「令人滿意」的評價。
這份成績單無疑彰顯了台灣作為亞洲民主燈塔的地位,證明了其在新聞自由與言論開放上的堅實根基。在這耀眼成就的背後,挑戰依然如影隨形,政治兩極化、假訊息的威脅,以及民眾對媒體信任度的低落,都讓人無法掉以輕心。
台灣能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成熟的民主體制和相對完善的法律框架。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報告特別指出,台灣基本遵循媒體自由原則,記者在工作環境中享有較高的安全保障,這與許多亞洲鄰國的壓迫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政府對言論自由的尊重,加上媒體機構的自律機制,共同為新聞行業打造了一片沃土。這樣的環境不僅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也讓台灣成為亞洲新聞自由的標杆,令人刮目相看。
這片光鮮亮麗的表象下,台灣的新聞環境並非完美無瑕。政治兩極化的影響日益顯著,有些媒體在報導中傾向於煽情主義和利潤導向,犧牲了新聞的客觀性與公信力。商業壓力更讓部分媒體從業人員難以抗拒「不道德的新聞要求」,暴露出職業倫理與法律保護的不足之處。這些問題雖然不至於動搖台灣的領先地位,但的確為新聞業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更令人擔憂的是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危機。根據路透社研究所2024年的調查,僅33%的台灣民眾表示信任媒體,這一比例在民主國家中屬於末段班。這不僅反映了民眾對報導品質的不滿,也顯示出媒體在追逐流量與商業利益時,與公共利益漸行漸遠。這種信任的斷層為假訊息的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機,尤其是在中國系統性假訊息攻擊的威脅下,台灣媒體的結構性弱點顯得更加突出。
相比之下,中國在新聞自由指數中排名第178,被RSF稱為「世界最大記者監獄」,超過100名記者遭到監禁,獨立報導幾乎無處容身。香港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排名跌至第140位,法律環境的惡化令人堪憂。這樣的對比讓台灣的優勢顯而易見,但也提醒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外部勢力對新聞自由的潛在干擾,尤其是來自對岸的壓力。
面對這些挑戰,台灣的新聞業不能僅僅滿足於現狀,而應積極應對,以鞏固優勢並重建公信力。媒體機構需要建立更透明的編輯流程,完善內部倫理規範,提升報導品質,才能重新贏得民眾的信任。與此同時,政府和公民社會應攜手制定更強健的法律框架,保護記者免受政治與商業壓力的侵害,並鼓勵獨立報導的發展。此外,透過教育提升民眾辨別假訊息的能力,也能有效緩解信任危機的影響。針對中國的假訊息攻擊,台灣更需打造強大的資訊防禦機制,結合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來應對。
台灣在2025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的亮眼表現令人振奮,但這只是起點,而非終點。新聞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命脈,台灣必須在維護媒體獨立性、提升報導品質與抵禦外部威脅之間找到平衡點。只有這樣,台灣才能持續作為亞洲新聞自由的典範,為全球民主社會樹立值得效法的榜樣。讓我們共同努力,確保這盞民主燈塔的光芒永遠閃耀。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