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到底幸福嗎?

當我問新加坡朋友這個問題時,他們大多會蹙眉苦笑,只是三言兩語搪塞過去。對於新加坡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疼,很難回答的問題。

若是從表面上來看,新加坡人是幸福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比日本還高,居亞洲首位;國際競爭力僅次於瑞士,排在全球第二;作為亞洲的商業中樞,這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容易展開商業活動的地方。國民人口總數550萬,國土面積與東京都23區大致相等。新加坡國家雖小,但是在國際上有強烈的存在感和影響力。

然而,在報導自由度的排行榜上,新加坡的排名在第155位,與俄羅斯與伊拉克相近,在亞洲處於最低水準。知名市調公司蓋洛普(Gallup)針對150個國家進行的「2012年幸福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的排名竟然遙遙落後於其他亞洲國家。或許,讀者們可能會覺得相當訝異,但是新加坡國民的幸福度偏低是不爭的事實。

今年3月底,從1965年新加坡建國以來一直被尊稱為「國父」的李光耀以91歲的高齡辭世,全世界都對他的生前事蹟做出了極高的評價,認為他的功績和能力完全無可挑剔。但是,這些歌功頌德的背後,有一些「過」卻容易被忽視。

其實,在新加坡工作的記者很辛苦,尤其是在報導國內政治要聞時,總是難以下筆。而我就親身感受到這一點。

2003年,李光耀擔任內閣資政時,長子李顯龍(現任總理)就任副總理,夫人則是政府旗下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Holdings)的執行董事。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提及新加坡民眾對「李氏壟斷」的批判聲浪正日益高漲。

後來,新加坡外務省友人私底下跟我聯絡,警告說:「你這樣做很危險!」不久之後,我就收到了總理府寄出的抗議信函,令我大吃一驚。

甚至,有數家歐美媒體在新加坡境內發表了批判的言論,而被政府和領導告上了法院,以損害名譽的名義索取巨額的賠償金,讓媒體自由蒙上一層陰影。我接到的抗議信中寫道:「請你能夠拿出證據來證明,到底有多少民眾表達了不滿。」總理府要求我去證明一件難以取證的民意,並且修改文章、公開道歉。

針對這篇報導,我始終主張自己寫的內容無誤,而且數次向總理府認真地進行說明,雖然雙方意見始終不同,但最終得到了某種理解和共識,至少我並沒有為了攻擊新加坡而寫這條新聞。或許關鍵就在於我的文章並沒有主觀推斷,用字遣詞上是以「人們說……」這樣的客觀論述,因此才能夠化險為夷。

李光耀認為,新加坡要邁入國際的唯一出路就是吸引外資企業和發展本國經濟,因此為了實現國內政治安定與經濟成長,壓制在野黨與勞工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他在實行統治時遵循的觀點是:國家運營由政府官員負責,國民只要默默地聽命行事,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就可以了。

經濟發展遠遠勝過一切——這就是新加坡模式,也是李光耀模式。他將這種價值觀與歐美國家區分開來,稱之為「亞洲的價值觀」。

然而,新加坡早已擠身為已開發國家之一,該模式的局限性也日漸捉襟見肘。在2011年的總選舉中,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與議席大幅減少,迫使李光耀全面退出政治舞臺。隨著李光耀時代的閉幕,新加坡能否從李光耀模式中解放出來呢?新加坡的全新物語即將從此展開。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前朝日新聞台北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