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9合1地方選舉改變台灣政治生態,也開啟台灣政黨政治再度變天的可能。實質跛腳、任期僅餘15個月的總統仍企圖復出江湖,抗拒外界「已淪為看守政府」的譏評,強調「我會反擊,會讓情勢逐漸變好!」

最大在野黨總統候選人則宣示建立「新政治」,包括透明、清廉、人民參與、包容,以及鞏固國家主權,訴求人民力量主導的時代!

姑且不論台灣憲政體制的特殊性以及若干權責不清的潛在憲政缺失,過去3任民選總統強勢主導政策推動乃不爭事實,而3任民選領導人行使總統權力的結果也引發許多爭議、甚至危機。

因此人民不僅要問:總統的權力是什麼?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從過去3位民選總統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而未來我們又有什麼方式可以來測量或評價總統做得好或不好?

台灣民選總統的歷史仍屬短暫,未若具有200多年美國總統制的歷史悠久,足以建立關於總統領導風格與決策模式的比較研究,但美國對於「總統這個職務」(the presidency)仍可提供許多分析與比較的基礎。其中特別以美國歷史學家史勒辛格(Arthur Schelsinger)與政治學者紐斯達特(Richard Neustadt)為代表性人物。

集歷史家與政論家雙重身分的史勒辛格於2007年以89歲高齡辭世。他生前鑽研20世紀初的美國自由主義,尤其針對杜魯門、老羅福與甘迺迪等總統進行深入研究,本身也擔任過約翰甘迺迪總統的特別顧問和文膽,更協助過羅伯甘迺迪競選1968年民主黨總統初選。他於共和黨尼克森政府時期著書,以「權力如帝國般的總統」(The Imperial President)來形容總統這個職務,藉以凸顯縱使美國憲法具備三權制衡機制,一個濫權的總統仍可能破壞體制。

民主國家的總統當然希望依獲取的民意(mandate)來執行競選承諾,但是執行大膽且具爭議性的政策就必須運用政治智慧和手腕,而非忽視民意、強渡關山、視民意選票的授權為當然的為所欲為。這聽在台灣人民耳裡真是再熟悉不過的感同深受。

紐斯達特在其經典著作「總統的權力」(Presidential Power)裡再三強調「總統最重要的權力是去說服與協商,而非命令與指使」(The president's primary power is to persuade and bargain, not to command)。總統必須與行政與立法部門進行說服與協商,也要與人民持續進行說服與協商。更重要的是,總統的權力必須是分享(shared)的而非分立(separated)的。

因此,民選總統的權力來源不僅只有「選票正當性」,還包括在這個職位上創造出的「專業聲譽」,以及持續累積出的「公共威望」,這才是完整的總統權力。

就以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為例,根據蓋洛普民調的長期追蹤調查,2011年首任任期過半時有5%美國人認為他是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2012年連任選舉前,有10%美國人認為他是「優秀的總統」,卻有60%美國人民相信他將只是一位「平庸的總統」。到了2013年歐巴馬連任後,認為他是優秀總統的民意僅剩6%,另有71%民意認為他不及格。這驗證了民意如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即便是專業人士的評比也見證歐巴馬支持度的由盛而衰。最近一項針對百餘名「美國政治學會」學者所做的民調顯示,歐巴馬在美國44位歷任總統中的表現排名18。許多政治學者認為歐巴馬是一位「被高估」的總統,他任期迄今造成美國兩大政黨嚴重對立之勢僅次於他的前任小布希。更詳細的題目也顯示,歐巴馬在「人格正直」與「軍事領導」表現差強人意,但在「立法交涉」與「外交手腕」則表現不佳。這反映出去年11月期中選舉民主黨大敗,讓參議院繼眾議院也落入共和黨多數黨控制後,歐巴馬急於擺脫跛腳污名,操作一連串包括移民法以及外交成績等內政與外交議題以重振聲望。而最近歐巴馬正式向國會提出要求授權向伊斯蘭國(IS)動武也意味其有意重塑總統外交歷史地位的企圖。

而相較於柯林頓末期有性騷擾緋聞纏身,小布希末期有反恐戰役的爭議,歐巴馬迄今尚無醜聞,但他的總統評價卻已不如原本的期待。儘管如此,拜美國經濟好轉之賜與期中選舉後的奮力重振搏取媒體版面,歐巴馬的國內支持度回升至近50%。

在台灣充斥政治口水與淺碟思考的文化中,建立一套長期、客觀與多面向評鑑總統表現的機制屬當務之急,因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的領導人任期尚有15個月,在長期低迷的國內支持度下,期待全面翻身、風光下莊,誠屬不易,反而應該謙卑自省,為所當為。因為,總統的歷史地位絕非個人可以預設,而是由後世後代來定義。對於明年可能接下總統此一職位的人,從決定競選開始的那一刻,就應該嚴肅地省思「總統的權力」此一命題。

作者:劉世忠(自由撰稿者)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