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人均 GDP 統計中,台灣和南韓超越了日本,這並不只是一個經濟指標的變動,更深層地透露了東亞三國在人口結構與經濟政策上的有別於該的路線。在這場國際經濟場的角力賽中,三國該如何展現自己的優勢,並解決共同面對的挑戰?

 

人口結構的互動

台灣擁有約 2,400 萬人口,儘管面臨高齡化和出生率低下的壓力,但憑藉高等產業的驅動,成功維持了高效的經濟增長。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成為台灣經濟的核心支柱。

 

統計,台積電(TSMC)員工僅占台灣總人口的 0.3% ,但卻貢獻了全台 1.8% 的新生兒,被譽為「台積電寶寶」。不過這也代表經濟全往科技靠攏;新竹縣作為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地區,其 14 歲以下人口占比(22%)遠高於全台平均水平(11.9%)。

 

南韓的人口約 5,171 萬,其出生率只有 1.12,為全球倒數第二,工時在 OECD 國家中排行高達第五,但憑著韓國行銷的成功,以及高度城市化帶來了明顯的人口流動效應。

 

一方面,首爾吸引了大量年輕勞動力進入城市,促進了經濟繁榮;但另一方面,生活成本的高昂和居住壓力也使得許多家庭推遲甚至放棄生育計劃,進一步加劇了韓國的低出生率危機。

 

日本則是高齡人口占比近三成,對比台灣和韓國,日本人口老化速度最快,對經濟活力影響最明顯。所以外來移民政策逐步開放,補充勞動力,並且女性勞動參與率雖有所提升,但仍落後於台灣和韓國。

 

經濟結構的挑戰

台灣通過半導體產業,將高等產業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具備高度的全球支配能力。以台積電為代表,台灣推動了全球最先進半導體推動力。台積電不僅在技術上保持領先,也在經濟上為台灣帶來重大收入。

 

光是台積電在台灣股市的佔比,就有 37% 。連帶的中小相關企業也跟著受益,台積電變為台灣經濟的神主牌。不過目前台灣出生率持續探底,目前為全球倒數第一;所以在沒有足夠多的人口支撐下,優秀人才全跑去科技業造成文理嚴重失衡。

 

韓國以財團為經濟主體,特別是三星和現代通過展示其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帶動了韓國國內繁榮。這些財團不僅能提供高品質的工作機會,還可為韓國來往的經濟增長提供基礎。

 

但財團的壓制效應,對韓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限制。財團體系在韓國是否能持續保持創新,仍有許多疑問。對於基層企業,這些競爭背後的「壓力」,已成為韓國新創的挑戰。

 

日本一向以汽車和家電主導全球市場,但在數位化和新興科技世代,一些傳統產業已慢慢失去光芒;因為中國進來競爭,讓這些產業變為紅海。比較台灣和韓國,日本在數位化方面的投入顯得更拖沓,也更傷害了日本的經濟。

 

不過日本的企業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保守和經典讓日本在傳統產業中保有一定的優勢,但那些無法轉型的產業也正成為抑制日本市場擺脫的主要因素。相比台灣和韓國,日本政府在制定和實施新經濟政策時顯得沒有前瞻。

 

東亞三國的競爭與調整方向

人均 GDP 的數據變動,背後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結構與人口挑戰的交鋒。台灣、韓國與日本,分別展現了在高科技、財團經濟與傳統產業上的優勢,同時也面臨各自的瓶頸。

 

台灣需要進一步解決人口結構問題,平衡科技業與其他產業的發展;韓國則需要調整財團對經濟壟斷的影響,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多的空間;而日本則必須加速數位化與新興科技的投入,擺脫傳統產業過於依賴的困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