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517政策」禁止傳統市場活禽屠宰,至今施行將滿1個月,造成部分雞農出貨時間延宕、品質及銷量受損,今(13)日12個縣市的養雞協會共同上街抗議,怒斥政府沒有配套措施,導致大型屠宰場壟斷資源、影響多元土雞市場的產銷。養雞協會強調,雞農贊成電宰,也支持防疫,但政府應考量區域平衡,增設公立電宰場,並開放建立多元、小型的私人電宰設備,而非以防疫之名推行配套不足的禁宰政策。

養雞協會表示,農委會的禁宰政策脫離產業現實,雖然號稱有83家電宰場,但其實僅有47家有提供土雞代宰作業,且地理分布明顯不均,最多的雲林縣有6間,最少的台北市則僅有1間;雞農配合政策須把雞隻送到少數電宰場代宰,結果有些電宰場趕不上市場需求,而許多雞農只是要屠宰少數雞隻,卻苦於找不到鄰近的屠宰場,造成出貨不順。

嘉義縣的土雞盤商方秀滿憂心地說,以往雞農都是配合客戶需要,現宰現送,肉品新鮮又快速;但517政策實施後,一般雞農要配合屠宰場時間,供貨時間完全失去彈性。她舉例說,有時雞隻上午送去,要等到下午5、6點才能完成屠宰,再送回攤商,只能隔天再賣,眼尖的消費者一下就能辨認新鮮度;就算運送過程有低溫保鮮,賣相還是會受影響,造成虧損,也只有雞農自己承擔。

談到運送問題,另一名嘉義雞農蔡宗華則表示,他的雞以前從宰殺到出貨,1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現在必須要送到溪頭代宰,來回時間增加4、5個小時,銷售量也掉了近6成。

養雞協會援引農委會數據指出,今年端午節前夕土雞的每週供應量較去年短缺37萬隻,市值減少1.5億,顯示「517」活禽禁宰政策已對土雞產業造成傷害。

中興大學農業政策中心特聘教授陳吉仲指出,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台灣土雞仍有238億產值,顯示特色土雞競爭力仍強,「貿易自由化並沒有打倒我們的土雞業,卻被不當、沒有配套措施的政策給毀滅」;他要求,若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無法拿出配套政策,就該負責下臺。

此外,醫師蘇偉碩也質疑,世界衛生組織(WHO)從未表示,電宰雞隻比手宰雞隻衛生,且低溫冷藏、冷凍對H7N9的防疫無效。他問道,「電宰雞不是用冷凍冷藏,難道會煮熟給我們嗎?」他認為517禁宰政策以防疫為口號,毫無正當理由。

養雞30年的彰化雞農王繹薰更說,自家雞隻有多重食品衛生認證,標準比電宰場還要高;反觀大型屠宰場,屠宰作業不透明,也不像攤商常常受不定期檢查,「不敢保證衛生條件比自己(屠宰)來得好」。方秀滿也說,集中電宰的雞常常出現破損,內臟清洗、掏肛也不比人工細緻,目前的電宰讓賣相、衛生都有問題。

養雞協會呼籲,防疫、電宰是政策共識,但政府應儘速推出配套措施,並依照各縣市情形,增設公有的家禽批發電宰廠,並開放設立小型的私人簡易電宰場,以符合雞農需求,也避免防疫政策造成大型屠宰場的壟斷,犧牲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