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造成重創美國紐澤西州和紐約州的颶風「珊迪(Sandy)」對許多人來說,依然是不願想起的惡夢,不過好消息是,以後「珊迪」再也不會來了。氣象人員表示,由於珊迪在牙買加、古巴和美國東北部造成嚴重災情,因此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決定把珊迪從颶風命名表上除名,由「莎拉(Sara)」取代之。
美國邁阿密的國家颶風中心人員表示,大西洋所發生的颶風和太平洋的颱風每6年就會重複一次,但若某風暴造成的死傷人數、財產損失太大,未來若有重複名稱的風暴來襲恐造成混淆,對曾受到重創的地區亦容易造成恐懼心理,因此在該地區的要求下,通常會將其從命名表上除名。
珊迪是在2012年10月重創牙買加和古巴,造成12人死亡、20億美金財損後,在美國紐澤西州登陸,也造成重大傷害,光是美國受災地區就造成131人死亡、630億美金財損,是美國歷史上造成損失次多的颶風。珊迪是颶風命名表自1954年以來排除的第77個名字,在2018年重複使用時,將以沙拉取代之。
另一方面,在西太平洋的颱風方面,2000年後也引入了除名制度,直至目前為止共有24個颱風遭到除名,第1個被除名的颱風是2001年的熱帶風暴「畫眉」,原因是其為有記錄以來最接近赤道的熱帶氣旋。曾在2009年造成「88風災」的莫拉克颱風、2010年造成台灣南部大淹水的凡那比颱風都已遭除名,分別由「艾莎尼」和「雷伊」取代。
然而,由於現實政治因素,我國並非世界氣象組織會員,因此不能提供颱風名稱,也不能提議除名。因此亦曾造成台灣重大損害的桃芝、納莉、敏督利等颱風名稱目前仍然使用中。前述2個和台灣有關的遭除名颱風,則是因中國南方受災嚴重而提出除名。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天文台還曾分別在2003年和2005年以「沒有地方代表性」為由,要求將颱風「欣欣」和「婷婷」除名,由「多爾芬」和「萊羅克」取代之。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