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落幕的309全台廢核大遊行中,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原住民學生身影。原策會陳旻園指出,原住民NGO組織和其他NGO組織不同之處,在於原住民議題涵蓋範圍極廣,和一般NGO組織關注少數議題的狀況不同。在人手少、事件議題多的現況下,成員們分身乏術的問題是原策會在從事社會運動上遇到的最大困境。

新頭殼網路節目幸福報報-《聲源部落》,週一(18日)邀請原策會的陳旻園(鄒族)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原緣社的尤儷‧吉娃思(泰雅族)來到現場 ,在節目中和主持人阿固(阿美族)談談目前原住民青年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現況。

針對309廢核遊行吸引不少原住民學生參與,《聲源部落》主持人阿固表示欣慰,直言第一次看到這麼多原住民青年走上街頭關心社會議題。

延續80年代原權會精神,關心原住民議題,並提出原住民族政策的原策會成立。陳旻園談到,原住民NGO組織和其他NGO組織不同之處,在於原住民議題涵蓋範圍極廣,和一般NGO組織關注少數議題的狀況不同。即使在原策會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也必須因應特定議題分為法律、教育、產業等小組進行討論。人手少、事件議題多的現況下,成員們分身乏術的問題是原策會在從事社會運動上遇到的最大困境。

談到原住民大學生參與關心社會議題的狀況,尤儷‧吉娃思表示,目前原住民的大學社團多以聯誼性社團為主,關注議題的學生通常以個人零星參與為多。但以她的觀察,學生受同儕談論渲染力的影響,而開始關注社會議題的例子很常見。像她個人就是因為身旁的人在討論蘭嶼核廢料問題,進而開始關心廢核議題、且在遊行時走上街頭。

有鑒於參與社會運動的原住民有年齡上的斷層,陳旻園希望能夠建立平台,讓有興趣了解的年輕朋友們更容易接觸到相關議題。他提到近來《聲源部落》節目和台大原聲帶社、原策會合辦一系列的讀書會,例如在309廢核大遊行前,舉辦一場由講師飛魚討論蘭嶼核廢問題的讀書會。藉由和原鄉族人對談的方式,讓學生不只是片面從媒體上接受資訊,更希望透過交流討論,增加學生和原鄉之間的連結,甚至進一步參與實踐。

陳旻園表示,接下來還將找刺桐部落的族人進入校園,進行有關美麗灣BOT案的讀書會,期待更多新血能一起為原住民權益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