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將兩幅清代帆船圖透過考據及模型還原,讓曾叱吒於19世紀清代海域的「同安船」,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助理研究員周維強表示,這次故宮首次利用文獻資料還原清代中葉最大的外海戰船「同安船」,也將過程拍攝製作成紀錄片「再現同安船」。他說,還原後的20:1尺寸「同安船」模型,將在5月起於故宮展示,紀錄片也會從3月起展開校園巡迴放映,希望讓以往難以親近一般民眾的歷史文物,能夠引發一般民眾的興趣。

故宮博物院今天下午舉辦「再現同安船」紀錄片首映記者會,向大眾說明故宮耗時2年,只憑2張清代檔案圖還原「同安船」的辛苦過程,現場也展示20:1的同安船模型,呈現出縱橫於19世紀中國沿海的古帆船「同安船」的歷史風華。

周維強指出,同安船的構型來自於「趕繒船」,屬於福建沿海的「福船」形式,當年許多閩南籍台灣人的祖先,就是搭乘這種「同安船」來到台灣,最早是民間作為商船在使用,之後因性能優異而被福建沿海的海盜廣泛使用,後來清朝水師為了打擊海盜也大量使用「同安船」,使「同安船」成為軍、民、盜3者通用的船種。

周維強說,當初故宮只靠兩張清朝軍機處奏折副本的圖片,分別是「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以及「一號同安梭船圖」,來還原「同安船」的原貌。他進一步表示,團隊先透過這兩張圖所標示的尺寸資料還原「同安船」的構造,然後再製作30:1的船體模型,並在大湖公園進行航行測試,檢討船體構造的合理性,最後再做成20:1的展示用模型,整個過程並拍設成「再現同安船」紀錄片。

周維強介紹說,故宮此次還原的「同安船」原尺寸為長26.2公尺、高30公尺,根據清廷記錄大約可搭載50至70名士兵,若是作為海盜船就是50到70名海盜。他強調,「同安船」是中國古代木造帆船的最終型態,在鴉片戰爭後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清朝後來組建的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使用的就已經全面變為西方的鋼造戰艦。

關於「再現同安船」紀錄片的內容,周維強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包含「同安船」對歷史的重要影響、船圖從何而來;重建船體結構的過程;以及透過3D建模讓觀眾了解同安船的構造。他強調,紀錄片花了4個月攝製,加上前期的研究,整整花了4年的功夫,他相信這部紀錄片是研究中國古帆船領域中,唯一能夠清楚解釋帆船各部分組件的珍貴教育資料。

負責拍攝「再現同安船」紀錄片的導演柯子建說,最困難的部分在於要重現清嘉慶年間,閩浙提督李長庚與海盜蔡牽進行的海上戰鬥,劇組在所有服裝、道具、武器等考究上都下足功夫,希望讓原汁原味的清代海戰重現世人眼前。柯子建透露,「再現同安船」接下來將在校園進行巡迴播放座談,預期可以讓更多學子透過紀錄片了解「同安船」的風光歷史。

周維強也說,20:1的「同安船」縮小模型5月起,將在故宮的「順風相送」特展中展出,7月20日至9月22日也會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展出,希望可以讓民眾更親近這些古文物,也能更了解清代古帆船「同安船」的歷史。

影片內容即為「再現同安船」紀錄片的拍攝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