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8日宣布,其研究人員經過鑒定,發現中國東晉時代的書聖王羲之的精致摹本《大報帖》,這是7至8世紀時中國唐代宮中制作的摹本的一部分,將成為了解王羲之書法的珍貴資料。這也是1973年《妹至帖》公開之後時隔約40年再次發現全球不到10件的王羲之珍貴摹本。

這個摹本是位於東京都世田谷區的五島美術館理事兼學藝部長名兒耶明(NAGOYA, Akira)收到個人收藏者的鑒定請求後,轉託東京國立博物館進行鑒定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品管理課長、中國書法史專家富田淳(TOMITA, Jun)等人進行鑒定後,認定這是王羲之書法作品的摹本,並認為此摹本有可能是由遣唐使帶回日本。

摹本的文字內容是:「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意思大略是,「兒子『期』轉告我有關你的訊息,知道『大』不開心,我想或許隨心所欲較好。我日日疲累,只為你而度日。」這被認為是書信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王羲之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根據摹本開頭的文字,富田淳等人將其命名為《大報帖》。

根據東京國立博物館解讀,「大」是在王羲之書信往返中常常登場的人物,一般認為應該是指王羲之堂叔王導的第五子王卲。王卲,字敬倫,小字大奴,東晉官員及書法家,習草書亦有所成,《述書賦》載「(王導)有子敬倫,跡存目驗。以古窺今,調涉浮艷。尚期羽翼鴻漸,芝蘭香染。」「期」也在王羲之的書簡中三不五時可見,他是王羲之的兒子之一,專家認為應是王延期。而延期疑為羲之第六子王操之的小名,根據中國唐代品鑑、評論書法家與書法的名著《書斷》記載,王操之「工草隸」。

此次發現的摹本長25.7公分,寬10.1公分,分為3行,共24個字。紙是與以前發現的摹本一樣的「縱簾紙」(如同折子般存在,紙的紋理是縱向豎直的)。摹本旁邊還附有德川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的古書法鑒定權威「古筆了仲」(KOHITSU, Ryouchuu)的鑒定紙條,上寫「小野道風(ONOno, Michikaze)朝臣筆」。

富田淳說,鑑定為王羲之摹本的理由如下:首先,文中有王羲之兒子的名字「期」的字樣,而且有「日弊」等王羲之經常使用的措辭。其次,與1973年公開的《妹至帖》(日本個人收藏)等王羲之的摹本酷似。再者,確認摹本為「雙鉤填墨」的手法製作,即使用工筆描繪字形筆畫的輪廓,然後將內部以墨填滿。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目前使用雙鉤填墨手法製作的王羲之摹本,中國與日本乃至全世界加起來不超過10件作品,之前發現的一件作品已經被日本指定為國寶。

書聖王羲之未留真跡於世上,目前只能通過摹本來了解其字體。由於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曾命令宮中的專業匠人制作了大批摹本。日本目前存有《喪亂帖》(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國寶《孔侍中帖》(前田育德會藏)和《妹至帖》等精致的摹本。

有關王羲之書法,《大報帖》可說是全世界屈指可數的珍貴資料之一,有助於研究王羲之的書風。《大報帖》將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慶祝建館140週年舉辦的特別展覽「書聖王羲之」中展出。展期自1月22日(二)至3月3日(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