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媒體為掌握訊息流通管道以及社會輿論方向的中介,因此媒體的運作,需要有一定的公共基礎與制度規範。然而,本屆NCC委員任命的人事案以及已延任超過一年的公視董事會人事爭議,卻引來許多非議。針對這些人事與致度爭議,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表示:「我們常以為自己無法改變什麼,但我們其實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為社會作些什麼。」也在這樣的思考下,一群網友與學者共同組成了監督政府傳播政策的網路平台。

8日,新頭殼「公民看國會」節目,邀請到「公民監督旺中案、NCC委員與公視董監事提名審查平台」發起人之一,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管中祥以及長期關注台灣媒改議題的weReport平台編輯林靖堂,談NCC與公視的傳播政策人事爭議。

管中祥首先指出,「台灣越來越多的媒體,已經不是純粹的媒體。」他表示今日媒體的生存方式與過往不同,政府經由融資、降低外資投資比例、所有權比例等方式來影響媒體,更使得媒體與政府的關係密不可分;細看部分有線電視新聞台對於旺旺中時旺中併購中嘉案報導,不難看出旺中集團旗下的媒體立場大幅偏向支持併購為避免得罪系統業者的刻意迴避,更顯現出當挾帶龐大財力與政治力的財團將觸手伸向媒體,言論壟斷的隱憂。

面對政府部門與媒體部門的糾葛不清,林靖堂亦認為當媒體因自身的利益影響到報導的立場與言論多元之時,獨立媒體除了在此時挺身而出,身為媒體產業主管機關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委員政府監督角色的提名過程更須透明化,才能促進公民瞭解電信傳播產業的概況。

然而,行政院所提名的下屆NCC委員人選,除了未公開說明提名原因,亦更僅提供簡單的學經歷背景與著作,作為立法院審查NCC委員之依據將提名委員著作視為資格審查依據。,管中祥擔憂,提名立院資訊不夠透明,、委員長期將政黨利益而非公共利益黨益做為首要考量因素,而非公共利益的結果,將導致政黨在轉換執政的過程中,兩敗俱傷。「NCC的團隊是否具有維持市場秩序的智慧與能力,才是我們所關注的。」林靖堂說,他表示行政院提名與委員的僵持不下,協商的破局可能讓案子流於空轉。

面對台灣民間監督力量尚小的大小不均、檯面上較大的兩個政黨屬性都右傾價值觀趨近,監督的價值何在?管中祥強調,「資訊揭露」除了是公民監督NCC平台成立的基礎,也是促進民眾監督政府與國會的方式之一,因為唯有確保的資訊的公開,才能達到適當的施壓。由民間自主發起的監督NCC平台,透過網友、學者、民眾所蒐集的資料,將其整理羅列,除了讓立委做為參考,也讓社會大眾可共同監督。「僅管它發揮的影響力有限,但這將是台灣民主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範例。」管中祥說。

當兩黨的監督機制日趨式微,公民的力量顯得更為重要,管中祥表示,公民力量的形成,須從自身的努力開始;林靖堂亦認為,媒體為民眾生活中的一部份,民眾可以於關心自身的收視權益做起,進而為自己與組織發聲,將聲音凝聚成公民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