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藜豐富多樣性,應用價值高,可食用、作發酵酒麴,還能研發為生技產品,高雄市農業局在茂林區推廣種植,未來將輔導農友成立產銷班,並推向國際,活絡當地農民經濟收益及觀光產業。

茂林區長盧進義表示,傳統種植台灣藜主要是做小米發酵酒麴,除此,台灣藜果實及嫩葉可用來烹煮各式各樣的原民風味餐,可與多種穀類混合成一般食用,並可利用蒸煮、微波、烤、炸及膨發等不同加工方式,製造成飯糰、餅乾、薯球、泡芙等特色產品。

農業局則說,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已將台灣藜成功研發製成保健食品,包括台灣藜養身膠囊、酵素飲品、面膜泥、潔膚露技術等,且獲得專利,成為國內生技產品的明日之星。

屏科大研究發現,台灣藜營養價值豐富,堪稱「穀物中的紅寶石」,含有豐富膳食纖維、蛋白質、鈣、磷、鐵、鈉、鋅、鎂及鉀等礦物元素,較其他穀物高。

農業局表示,台灣藜是屬於臺灣原生植物,也是原住民傳統民俗植物,花果穗成熟時鮮豔多彩繽紛故有紅藜、紫藜及彩虹米等名,過去一直被誤認為是外來品種,後經農委會林務局專案支援,才確認為台灣特有植物,民國97年12月獲得正名。

高雄市目前僅茂林區可見種植台灣藜,盧進義今年向高雄市社會局提出「台灣藜推廣計畫」,獲莫拉克風災捐款補助,在萬山、多納、羅木斯等里試驗種植,現正值成熟採收期。

盧進義希望藉台灣藜推廣計畫,由農業局協助辦理台灣藜種植及栽培管理,讓民眾重新再認識台灣藜的文化與經濟價值,同時能提供台灣藜豐富多樣性應用價值知識,以活絡當地農民經濟收益及觀光產業,改善農友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