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新聞自由聞名的臺灣,政府和財團花錢置入性行銷,收買媒體、欺騙國人;在嚴格管制媒體的中國,有心人同樣只要拿得出正確的價碼,就可以買到報導。

現正最夯:5萬「青鳥」熱情!曹興誠哽咽:讓我晚年走過無比有意義的歷程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調查發現:想要《君子雜誌》(Esquire)中文版刊登貴公司執行長的專訪?每頁2萬美元。想讓貴公司高層上央視的新聞節目?每分鐘4千美元。想要《工人日報》登1則報導說貴公司好話?1個字1美元。儘管中國的法規禁止媒體收錢換取報導,這確實是司空見慣的常態。

某家美國公關公司的中國籍經理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坦承:「想要在媒體增加曝光率?那很簡單!我們有很多管道可以讓你的公司上電視、並且登上重要雜誌和報紙版面。」

當然,不是每則登上中國媒體版面的企業新聞都是花錢買的。然而就算不花錢買,也不見得就都是沒問題的。中國《21世紀經濟報導》(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最近在法國酒商酩悅軒尼詩(Moët Hennessy)同意為9名記者出機票錢、住宿費和伙食費拜訪該公司位於中國西部的酒莊後,專訪該公司總裁納瓦夫(Christophe Navarre)。在那次的媒體參訪團中,只有路透社替自己的記者負擔各種費用。

中國不是唯一有這種問題的地方。歐洲、日本、菲律賓、拉丁美洲,乃至美國,都有許多企業招待記者旅遊並提供一些檯面下好處,來交換媒體替他們說好話的報導。但媒體專家們認為,沒有任何地方的「等價交換」(quid pro quos)像中國那樣猖獗,這讓在中國做生意的人很傷腦筋。

1位上海投資商說,就算他的公司開發出治療癌症的新藥,如果沒有承諾要給記者們厚厚的紅包,他們也不會出席記者會。

在中國,媒體由國家控制,花錢收買記者當然是犯法的,但相關的法規卻很少被執行。政府偶而會泛泛地提出警告,但這些警告都沒被放在心上。

報紙和雜誌的廣告部門還是公然地討論1則新聞要價多少錢。北京1家傳播公司的經理說:「如果你老闆希望在新聞節目中坐在觀眾席,5秒鐘內鏡頭帶到他兩次的話,平均的價碼是5千美元;如果他希望能發表評論,在電視新聞上出現15秒的話,那就要9千美元。如果你老闆希望單獨接受採訪10分鐘的話,那價錢當然就更高了。」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