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頭殼newtalk 2012.03.16 文/江雅綺

你認識英國嗎? 一個老牌的民主法治國家,四處是彬彬有禮的貴族,人們享有自由平等與人權……但當你有機會真正在英國生活後,發現她既是、也不是她曾經想像的樣子:尤其是,當哈利波特的魔杖,遇上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 當邱吉爾和鐵娘子的風範,遇上工黨和保守黨的左右之爭; 當豐富的文化成為歷史背景,而穆斯林與基督教、天主教徒共同在這個社會生活……一位台灣在英國的留學生,分享她在此地發現的一系列故事,第一篇則是探討英國尼特族,令家人煩惱的現象:

英國一位大學教授A育有3個小孩,老大19歲,休學在家;老二17歲,正煩惱著未來上大學該選什麼系,最小的15歲,還不到煩惱的年紀。

「我家老大正是不折不扣的『尼特族』(尼特族: NEET的簡稱,意指一群沒有就學,沒有就業也沒有接受任何訓練,16-24 歲的年輕人)。他既不喜歡上學,也沒找到工作,每天窩在家裡看電視,打電腦」A 說。

「那你沒請他去找工作嗎?」我說

「沒用,跟他講過幾百遍,他就是不聽。」A嘆了口氣說。沒想到教授A 在外呼風喚雨,對自己的小孩卻一點也沒輒。

「那他沒有工作,靠什麼為生呢?」我心想,A大概就像台灣父母一樣,繼續供養。

「靠政府的津貼(benefit)」A答道。

失業津貼?我眼睛睜大,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原來在英國的失業者,可以理直氣壯的向政府領取津貼。按年紀區分,年紀愈大領愈多(見下表一)。25歲以下的族群,如A的小孩,一周最高可領英鎊53塊,折合新台幣約2500元。

表一:取自英國官網http://www.direct.gov.uk/prod_Consum_dg/groups/dg_digitalassets/@dg/@en/documents/digitalasset/dg_200090.html

Your status ----------- Maximum weekly amount

Under 25 ------------- £53.45

Over 25 -------------- £67.50

Couples, Civil partnerships ------ £105.95

這筆錢雖然很少,但對16-24歲的青年來說,如果能夠住在父母家,省掉房租和水電雜費,一周2500元,偶而再向父母伸手討個零用錢,就大大提高了失業的尊嚴,也能夠為下一階段的就業作準備。

「失落的一代」在英國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年輕族群的失業率節節高升,有人說正是這些「津貼」和福利政策,寵壞了年輕人,就像希臘的高福利政策一樣,在國家破產岌岌可危的邊緣,人民仍然抗議緊縮開支的政策,而不想增加工作。

不過,看數據,失業率的劇升,和經濟不景氣的周期呼應。而2500元的津貼,大概也不至於讓一個年輕人放棄有成就感的職業。

為了減少失業率,絞盡腦汁的英國政府推出一項「工作經驗計畫」,讓企業以很低的薪水,僱用失業的年輕人,一方增加工作經驗,而另一方得到廉價勞工,這看來是雙贏的政策。

但家庭主婦B抱怨,她20歲的女兒正在英國有名的Sainsbury’s超市工作,每天清點貨品,上架,重覆一些機械性的動作,Tesco 雖然是一家盈利豐厚的企業,但她女兒到底未來有什麼願景?成為超市的基層人力嗎? 尤其,雖然政府強制工作2個月,但並不保證得到工作,結果最大的獲利者,就是得到廉價勞工的大企業,以及暫時美化了帳面的政府。

類似這樣的「工作經驗」計畫並非唯一,還有許多其他促進就業的計畫。但都大同小異。參加的年輕人抱怨,他們總是被分配到一些低技術,不重要的位置,學不到什麼東西,而公司也不重視他們。

這個「工作經驗」計畫,讓大企業免於受全國最低工資法令的束縛,讓Tesco,Poundland,Argos,Sainsbury’s 等通路超商連鎖企業,僱用這些年輕人到2個月(八周)。為了鼓勵年輕人善用這個機會,英國政府採行強制的方式。要求參加這個「工作經驗」計畫的人,在「一周」的冷靜期過後,不能任意退出,否則失業津貼將會被取消。雖然, 「工作經驗」計畫的參加者,未必滿意這樣瑣碎的工作經驗,但若能因此得到新的工作機會,也是好事一件。不過對全國的年輕失業者來說,這個計畫大約只能幫助十分之一的人,仍然是僧多粥少。

今年二月底,英國教育部公布全國尼特族的最新數字,高達一百萬人。代表16-24歲的年輕族群中,五個中就有一個是尼特族。而這個族群的失業率,也在節節高升後,在去年底突破了一百萬人,占21.9%。全英國的失業人口,約267萬,占8.4%。 但年輕族群就占了這群人中的三分之一強,是其他族群的2倍。

失業,加上自2012年起,即將施行的高學費政策,一口氣將英國大學學費調漲了近三倍(原3000英鎊至9000英鎊),讓更多的英國青年考慮,是否要上大學。家有三個小孩的A很 憂心,當他三個小孩都上大學時,他可能會因為負擔不起而破產。

「那你打算怎麼辦?」我問 A。

「不知道,等小孩都上大學的時候再說吧」A無奈的回答。也許A在等歐洲經濟景氣好轉的一刻,但那一刻,顯然還沒有到來。

(作者江雅綺:新頭殼特約作家)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