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房企債務壓力不減,2025 年將面臨更嚴峻的償債挑戰。據克而瑞數據,2025 年中國房企到期債務規模高達人民幣 5,257 億元,超越 2024 年的 4,828 億元,其中第三季度將迎來償債高峰,規模約 1,574 億元。在市場需求疲弱、資金回籠困難的情況下,房企如何應對,成為生死存亡的關鍵。
萬科:行業「優等生」也難逃債務泥沼
作為曾經的行業領頭羊,萬科今年到期及需贖回的境內外債券總額超過 300 億元,佔其公開發售債券的一半以上,為中資房企最高。面對如此沉重的償債壓力,萬科表示將全力以赴,透過加速銷售、推動大宗交易、退出非核心業務及爭取融資等方式來應對。然而,市場環境持續惡化,萬科是否真能兌現承諾,仍是一大變數。
房企態度轉變:不再在乎債權人,優先「保交樓」
過去一年,房企的戰略發生顯著轉變。21 世紀經濟報導指出,許多房企已不再過度關注債權人的利益,而是優先確保「保交樓」。例如,龍光集團透過重組方案,一舉削減超過 70% 的債務。對於這些出險房企而言,債務削減成為生存的必要手段,預計未來將有更多房企選擇類似策略。
債權人態度趨於冷靜:聚焦中大型房企重組方案
與此同時,債權人對於房企的財務困境已逐漸適應,不再驚慌失措,而是更關注那些仍在猶豫中的中大型房企是否有意願進行債務重組。例如,碧桂園與佳兆業因境外債佔比較高,備受關注。碧桂園在近期的內部會議中強調,今年的核心工作是「保交房」與修復資產負債表,並持續與主要債權人商討境外債務重組方案,以圖延續生機。
談判空間擴大,但生存仍取決於基本面
華泰證券報告指出,在債權人預期已經降至低點的背景下,房企的談判空間明顯擴大,但能否成功推出重組方案,取決於對未來生存機會的預測。過去三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導致出險房企的銷售表現遠弱於市場平均水平,境內債務償還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中國房企的未來仍充滿挑戰
2025 年的債務高峰將是中國房企的一次大考,能否熬過這場風暴,取決於市場回暖速度、政府政策走向,以及房企自身的生存策略。在「保交樓」與削減債務的雙重壓力下,房企仍在掙扎求生,但最壞的時刻是否已經過去,仍無法輕易下結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 香港中學生「躺平」現象年輕化——中國管治下的絕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