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進入倒數計時,3黨總統候選人各自把握選前最後一個黃金週末,拚場催票,馬英九7日晚間在彰化縣和新北市間趕場,稍早馬英九出席彰化造勢晚會時,主打安心牌,將致力於修法保障婦女和未來的主人翁,但晚會進行到一半,現場人潮逐漸散去,留下一堆椅子;約於晚間9點左右,馬英九回到新北市出席造勢晚會,強打政績,情況也差不多,馬英九才致辭沒多久,人群就紛紛往出口走,這些現象看似不給總統面子,但事實上,這些來捧場的民眾大多數是動員而來,而且都屬年紀稍大的族群,在寒風細雨中,能有這樣的「熱情」已屬可貴。

台灣的選舉文化講究的是拼人場炒人氣,但大部份有空花1、2小時車程到造勢晚會現場的多半是阿公阿媽,因此,就算是晚會節目安排較花俏的舞蹈及表演等,想營造出嘉年華會的氣氛 ,但台下的反應普遍都顯得漠然,反而是台上不管是助講者或主講人愈是聲調激昂口沫橫飛,分貝愈大聲,愈是開罵痛批對手,台下的反應就更熱烈,尤其是那些幾乎要穿刺耳膜、響徹雲霄的喇叭聲,在此際更是不絕於耳。

當然,我並不是因此就否定這些遠道而來參加造勢晚會者的熱情,而這些選民大部份也都具有投票和參與政治的權利,更可能也真的支持該位候選人,只是看他們開場前有秩序的聽從指揮者排隊入座,散場後又怕自己落單搭不上專車返家,亦步亦趨的模樣,辛苦的程度不亞於年青學生為了偶像握手會或購買演唱會門票漏夜排隊的熱情。

但讓我質疑的是,這種民粹式的造勢,讓參與民眾往往不在意候選人所提的政見是什麼?手中這張寶貴的選票意義何在?甚至導致年輕人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不足,甚至對政治產生冷感,這種造勢晚會真的能反應選情嗎?在我心裡,有個大大的問號。

台灣選舉文化講究的是拼人場炒人氣,但大部份有空花1、2小時車程到造勢晚會現場的多半是阿公阿媽。圖片:謝莉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