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投入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計畫已經全部完成,目前除寒梅獎學金會繼續發放外,其餘硬體設施都已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談到這工程浩蕩計畫的執行,就不得不提到紅十字會的兩位駐地代表蘇瓊華和陳大誠,沒有他們兩個人的四處奔走,就不會有今天所看到的各項成果,他們的生命故事,已經在這三年時間中,鍛鍊出精鋼般的韌性。

陳大誠大學唸的是企管,在救國團服務多年,父親罹患漸凍症後他回到家裡幫忙,2005年結束父親的凱旋牌熱水器事業,早在1980年他就投身紅會志工的行列。陳大誠說,自己雖然唸企管,但志工生涯都在緊急醫療領域打轉,所以2007年才在紅會高層的力邀下進入紅會,把志工當成正職的工作,進入紅十字會擔任賑濟處長。

陳大誠在1999年921地震後曾參與台北市東興大樓的搜救工作,2004年的南亞海嘯的救援工作也有陳大誠的身影;2008年汶川大震發生後的第4天,5月16日他以台灣搜救隊副領隊的身分,踏上汶川地震的重災區綿竹市漢旺鎮,帶隊的總領隊就是時任紅會理事的高鐵董事長歐晉德。

汶川震災的3、4個月後,紅會就已經規劃好所有重建的87個項目點,陳大誠也在10月正式展開他為期近3年的駐地代表生涯。

另一個駐地代表蘇瓊華則有多年的社工資歷,台南神學院社工系畢業的她,曾在家福基金會服務超過20多年,退休後在家賦閒了兩、三年,還考到了中餐丙級和乙級的證照。

不過蘇瓊華不甘寂寞,主動應徵紅會的駐外工作,就這樣在2009年2月踏上人生地不熟的四川,和陳大誠成為台灣紅會唯二的駐地代表。「那時候想說小孩子都大了,自己也想去中國看看」。

陳大誠和蘇瓊華兩人站在一起很難不讓人注意到他們,他們一個身高190公分、一個157公分,天龍地虎的組合卻讓他們擁有極佳的默契。

蘇瓊華說,他們的工作型態大致是中國待3週、台灣待1週的模式,在中國的時間,他們大部分都在川陝甘三省境內,進行項目點的巡視以及災民的家訪,動輒3、4小時的車程早已是家常便飯。陳大誠:「我們出去一次路程就是200公里起跳,最遠的1000公裡都有」。

蘇瓊華:「因為車程很久,所以我和大誠都練就一身講笑話的本領」,此次考察團的媒體記者都領教過「蘇姐」的笑話功力,也不得不佩服她的記憶力,可以把這麼多的中國笑話塞盡腦袋裡。

陳大誠指出,大部分時候他們並不會同車前往項目點,不過有一次的同車經歷卻畢生難忘。他說那次是兩人要一起從蘭州去最南端的西和縣,車子走在天水到蠶口的天蠶高速公路上,卻發生輪圈斷裂的意外,巨大的聲響和撞擊讓他腦中浮現「我該不會命喪他鄉吧!」的想法,所幸後來平安無事。不過由於路途遙遠,修車廠推拖延遲,卻也讓他們在高速公路上從下午4點等到深夜11點,才在另一輛車子的接應下,逃離黃土高原的低溫。

問到當駐地代表的條件,蘇瓊華不改幽默口吻說:「坐下能吃、躺下能睡、起立能做、五臟六腑的定力要夠」,她說,中國的吃飯文化,為了表示歡迎,動輒10道菜以上,口味偏辣、偏油,而且主菜未上、白酒已經斟滿;在這種情況下,腸胃就要耐操,酒量也要夠好,否則拉肚子到虛脫會是常態。

陳大誠解釋,為了日後好辦事、好溝通,他們只能犧牲健康和當地人喝酒「搏感情」。不過兩人的酒量讓當地人懾服,蘇瓊華自豪說:「沒有三兩三,不能上中國這座山;但沒有三兩三,也不能上我們台灣的阿里山」,讓當地人莞爾不已。她還一派輕鬆地說:「我上次回來才發現自己的肝指數爆錶,正常值是40我卻衝到200,以後酒要少喝。」

當兩人被問到駐地工作的困難,主要工作在訪視災民的蘇瓊華說沒有什麼困難,因為她對社工這行早已駕輕就熟,反而是當地社工要趕上她的功力比較困難、辛苦。

陳大誠則坦言,最大的困難在於溝通,因為雖然兩岸語言相通、文化相似,但是其實在思維、想法和文化上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如何用當地人能理解的方式,讓援建項目達到我方的要求,這就是最為需要費心的地方。

是否曾有放棄的念頭?陳大誠承認確實有幾次,尤其是每次回家看到小孩越來越大家裡卻少了男主人。他對家人有很大的愧疚,因為3年前他的兒子國2、女兒小5,面臨升學壓力最大的時候,而他卻在遙遠的中國為重建打拼。

陳大誠說自己並不後悔,因為這就是工作,而他也會更珍惜接下來可以待在台灣的時間,這次他們的老爸不會缺席,會陪他們升上大學和高中。

蘇瓊華則認為,自己小孩都已經唸大學,她也讓小孩盡可能擁有自由的空間,所以並不會有歉疚感,而且小孩都以她的工作為榮,在同學面前走路有風;先生則因為她常不在家,也重新找回很多生活的自理能力,這或許是某種因禍得福吧!

面對紅會的重建工作漸入尾聲,兩人異口同聲衷心期盼,災民能早日揮別傷痛正常生活,因為重建有結束的一天,他們在中國的腳步也終會停止,只有災民自己和當地的組織能持續為災民、為下一次無法預知的災難做好準備。

蘇瓊華則有多年的社工資歷,台南神學院社工系畢業的她,曾在家福基金會服務超過20多年,退休後不甘寂寞主動應徵紅會的駐外工作,就這樣在2009年2月踏上人生地不熟的四川。圖片來源: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