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動畫「吉伊卡哇」(ちいかわ)在台灣與日本爆紅,瞬間成為當紅角色IP,知名連鎖壽司店「藏壽司」看準這波風潮,推出吃五盤壽司就可以轉一次吉伊卡哇扭蛋的活動,結果眾人為了瘋搶扭蛋,出現了大量外帶與代吃情形,排隊人龍也讓店內服務動能吃不消,其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這幾隻「又小又可愛」的生物除了攻佔藏壽司以外,也相繼推出了服飾、文具、玩偶甚至高爾夫球等相關周邊,網路交易社團與討論版紛紛成立,供粉絲進行買賣與交流。吉伊卡哇的娃娃也開始頻繁出現在粉絲的包包當中,成為所謂「痛包」,讓粉絲走在路上也能展現自己喜歡的作品角色

 

成為生活一部分的吉伊卡哇

        除了出現在痛包,成為街景的一部分之外,網路世界上更充斥著粉絲們帶吉伊卡哇娃娃出門逛街、吃飯或是景點擺拍的照片。

        這些照片多不會有配戴者本人入鏡,而是單純的食物或風景照,旁邊搭上一隻吉伊卡哇,好像他們也是真正的人類一樣,會擺出姿勢供人拍照。吉伊卡哇,儼然成了人們心中重要的一份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為什麼我們會想幫這些娃娃拍下各式各樣的照片,並樂此不疲地與網友分享呢?這種現象,也許可以從人們使用網路和社群媒體的需求談起。

 

在網路上,每張相片都是自我的展現

        1998年,Abercrombie與Longhurst兩位學者提出了「觀展∕表演典範(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的研究理論,重視閱聽人(以這個案例來說,就是網路使用者)在媒介消費行為(使用網路)時,所搜索與建構出的自我形象。

        換句話說,在社群媒體時代,每個人的帳號都像一個個小型展覽台,我們既可以四處走動去看別人的展覽台,別人也可以晃過來看我們的,而人們心中都有想要被他人所注視、所認同的渴望。於是,大家開始根據自己對這群網路觀眾的想像,以及自己所意欲在社會上傳達出的形象,利用社群媒體搭建自己的展覽台。

        無論是帳號的圖片排版、發文內容、轉發到版面上的貼文、按讚的帳號等等,都是一種自我的展現,人們透過這種展覽與表演,一方面吸引他人目光,另一方面也更加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進而沉浸在自我陶醉(Narcissism)之中,對親手搭建的展覽台迷戀無比,也更認真經營網路裡的世界。

 

展現自我導致的IP旋風

        所以,在吉伊卡哇由於無厘頭發展、可愛角色以及既治癒又帶有黑暗的故事基調爆紅之後,粉絲們除了滿足於觀看漫畫、動畫以及購買週邊商品之外,更基於前述提及的展演需求,選擇在容易與大量用戶產生人際互動的社群平台,將一張張與吉伊卡哇共度生活的日常照片傳到網路上,這些相片也許是娃娃們倚靠著美食的畫面、也許是娃娃躺在桌上的樣子、又或者站在某個知名景點旁邊,透過上傳相片,粉絲之間吸引了彼此的目光,開始相互交流,受到鼓舞的使用者進而將更多照片上傳到帳號上「展現自我」,造就了平台上大量的影像激增(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

        這些大量產生的貼文之後又由於演算法,曝光在大眾目光之下,進一步增加許多討論熱度,吸引更多人前往觀賞動畫、購買周邊,一陣「吉伊卡哇旋風」也就此成形,至此陷入粉絲不斷展演、交流、增進認同的循環。

        綜上所述,無論是藏壽司的「吉伊卡哇之亂」,或是粉絲們在網路上Po出一張張「家長帶娃照」的風潮,在在都凸顯出如何根據人們展演、建構自我的需求,讓他人為自己的作品或理念買單,是身在網路世代的我們可以多多思考與運用的。

 

參考資料:

張玉珮(2005)。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台北市。

王宜燕(2012)。閱聽人研究實踐轉向理論初探。《新聞學研究》,台北市。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