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風暴籠罩全台,食品、飲料、化妝品、藥品廠商紛紛淪陷,從一開始的DEHP,現在又傳出DIBP也被驗出,讓民眾聞「塑」色變。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今(2)日表示,人體雖然很快可以將塑化劑代謝掉,但是有些傷害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顯現,像是癌症。他也強調,政府應該協助潛在受害者將血液、尿液收集起來冰存,未來待更好的檢驗技術出現時才有求償的證據。

吳焜裕今天中午在新頭殼「開放編輯室」節目中指出,塑化劑對人體的危害早在1960年代就有研究報告指出來,但是由於當時技術受限,以致於無法確認小白鼠實驗能否推估在人體身上,所以後來只能夠被列為「對人體危害是未知」,但是風險是存在的。

他說,這幾年研究已經證實,除了對成年人的生殖能力、精蟲數量及活力等有影響,對於胎兒的影響更為顯著,因為胎兒處於快速發育時期,所以對塑化劑這類的環境荷爾蒙特別敏感,會造成胎兒生殖器發育不良的問題,對於幼兒、青少年也會造成過敏性的氣喘等疾病。

吳焜裕強調,塑化劑種類高達數百種,目前國內對這類毒性化學物質的管制顯然力有未逮。他也說,歐盟對於毒化物管制列出的項目高達一萬多種,而且都有明確的規範;反觀台灣的環保署,雖然昨日已將8類塑化劑提升管制標準,但是他懷疑相關單位是否能確實做到毒化物的管制、追蹤。

吳焜裕認為,政府目前應該立即針對政府及民間化驗單位的實驗方法、步驟等訂出標準,否則未來還是會出現不同單位檢測有出入的爭議。此外,他也建議應該檢討自三聚氰胺事件到這次塑化劑事件的危機處理程序,不要每次都是要等出事了才開始被動做出反應。

最後他也表示,政府應協助目前的潛在受害者將血液、尿液收集起來冰存,因為塑化劑的代謝速度太快,目前的檢驗設備恐怕難以正確檢出,所以將檢體保存起來等未來更先進的儀器出來,這些檢體將成為受害者求償的有力證據。